“今年豐收了!我家核桃收了1000多斤,收入上萬沒問題!”朝天區蒲家鄉河壩場村四組何玉華,在院子裏用耙子翻攪著晾曬的核桃,高興地説道。
時下,廣元朝天區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40余萬畝核桃采收已基本結束。種植戶正忙著晾曬、銷售。據預測,今年,朝天核桃産量可達4.7萬噸,産值將再創歷史新高。
豐收季,核桃樹成“搖錢樹”
走進蒲家鄉河壩場村,放眼望去,無論是在公路兩側、房前屋後,還是在崖前溝畔、山坡林間,滿目皆是茂密的核桃林……
“大家靠種核桃,日子越過越好了!”河壩場村村主任何應軍正和家人剝青皮,看著一顆顆核桃從青皮中蹦出,高興得雙眼瞇成了一條線。
這樣的幸福感,該村四組種植大戶何昌裕感受更深切。何昌裕介紹,他家20多畝核桃已有13畝挂果,按照目前10元每斤的市場行情,收入將超過4萬元。何昌裕還算了一筆賬,再過兩三年,他家20畝核桃全部進入豐産期,每年可産鮮核桃8000斤以上,産值將達8萬元。
“群眾看準了核桃産業的好前景,全鄉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形成了戶戶有技術明白人、無地不核桃的良好局面。”蒲家鄉林業站楊軍介紹,目前,該鄉1190余戶農戶發展核桃,全鄉共種植8000多畝,年産1600余噸核桃、實現綜合産值3500萬元。
近年來,朝天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幹”的發展思路,把核桃産業作為加快跨越發展、決勝脫貧奔康的首位産業來抓,著力在做大總量、提升品質、延伸鏈條、轉型升級上下功夫,全區核桃種植規模達45萬畝1050余萬株,建成萬畝核桃産業鄉鎮12個、千畝核桃專業村110個、百畝核桃生産大戶800余戶。核桃産業已成為該區覆蓋面最大、受益人口最多、最具開發潛力的特色林果産業,漫山遍野的核桃樹成為群眾脫貧奔康的“搖錢樹”。
合作社,引領群眾“奔富路”
“經過初加工,鮮核桃價值可提升1.5倍。”在朝天區宣河核桃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忙著給核桃去殼、取分心木、加裝禮盒包裝等,該合作社負責人藺麗蘋説。
宣河鎮一直有種植核桃的傳統,但曾因缺乏組織經營載體,一直難以形成産業。2003年,藺麗蘋不顧家人反對,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鄉親們的核桃,經初加工後,再轉賣出去。2008年,宣河核桃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核桃銷售數量、銷售範圍進一步擴大。
“我把外地的經驗和技術帶回來推廣後,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藺麗蘋介紹,2013年,她到雲南學到了核桃品種改良“高枝嫁接”技術。回來後,通過用自家核桃樹做實驗對比發現,利用高枝嫁接改良後的核桃不僅挂果時間縮短了兩年,單株産量還提高了3至5公斤……
“要想把一個産業發展好,不能單打獨鬥,必須抱團發展才得行。”藺麗蘋説,近年來,以該合作社為紐帶,在輻射區域全面實行定向扶持、定向收購、定時技術輔導的“三定”服務,帶動核桃大戶20余家、小農戶400多戶(其中貧困戶260余戶)大力發展核桃産業,形成了“産、加、銷”利益共同體,核桃産品遠銷重慶、河北、北京等地。
如今,該區像藺麗蘋這樣的核桃專業合作已達36個,帶動基地農民每人平均核桃收入達6000元以上。
精加工,提高核桃“附加值”
“每年中秋前的幾個月最忙。核桃月餅訂單非常多、需求量最大。”在朝天區七盤關工業園越齡食品有限公司車間裏,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忙著手工製作、低溫烘焙、包裝分揀……
朝天區月餅協會負責人、該公司總經理謝富貴説,核桃月餅主要原料就是朝天核桃仁,核桃仁20元一斤買進,經過加工,生産的月餅銷售價格可達150元。“全區32家月餅生産企業和手工作坊,每年要消耗1000多噸幹核桃。”
“僅烘焙桃仁,我們就生産有17個品類、30多個規格。都深受消費者青睞。”同在該工業園內的棒仁食品公司董事長尹宏飚説,朝天核桃除用於加工月餅外,還主要生産成烘焙桃仁,原料需求量更大、消費群體更廣、銷售距離更遠,該公司生産的烘焙桃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等地,年銷售額達2000余萬元。
近年來,朝天區在發展核桃原料基地建設的同時,切實推動一二三産聯動發展,引進和培育一批核桃深加工項目,開發出系列核桃加工産品,開拓出更加廣闊的消費市場,朝天核桃就地轉換率為70%,有效提高了核桃産品的附加值,走出了一條“靠山吃山”的生態發展之路。(郭蘭 鄢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