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綠水青山 收穫金山銀山

——我州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建設紀實

來源:阿壩日報 時間:2019-09-11 19:01:34 編輯:劉映紅 點擊:
  6月1日,省林業和草原局、州人民政府、省交投集團在成都舉行了《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耿達入口社區規劃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明確將共同開展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耿達範圍內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區規劃及入口社區規劃的編制工作,統籌規劃為集物種保護、科普遊憩、科學研究、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等於一體的全國首個新型生態社區。這是我州在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的征程中,畫上的又一個綠色的注腳。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創造性地提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戰略佈局,明確要求把川西北打造成生態示範區。去年,省委書記彭清華來州調研時特別強調,川西北生態示範區作為“五區協同”的重要構成,主要定位是重點發展全域旅遊、特色農牧業、清潔能源、民族工藝、生態經濟等,要奮力打造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全域旅遊、脫貧奔康的典範。今年5月,彭清華書記來州調研時再次強調,要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一幹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準確把握區域發展功能定位,統籌推進生態環保、文旅融合和脫貧攻堅,努力走在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建設前列。
 
  “一子落,全盤活”。彭清華書記對阿壩州發展的精準定位,讓我州發展藍圖躍然于眼前。指示在前,責任在肩。州委、州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彭清華書記來州調研講話精神,積極回應人民關切、順應民生需求,牢牢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建設,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積極創建生態脆弱區綜合修復治理典範、川西北高原生態系統保護提升典範、世界自然遺産地災後恢復振興典範,讓生態理念成為阿壩永續發展靈魂。
 
  牢築“綠色屏障” 
 
  綠色發展理念呵護生態美麗家園
 
  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模式與路徑,折射出對發展現狀和前景的認知。
 
  時針撥回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的阿壩搞“木頭經濟”,輝煌了一時,但10年、20年後,不僅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生態破壞的代價也相當大。
 
  “這樣下去絕對不行!”痛定思痛後,阿壩人明白了“阿壩經濟發展不僅離不開生態,而且高度依賴生態”的道理。保護生態,讓綠色成為阿壩最靚的底色和本色,這是歷屆州委、州政府的錚錚誓言。
 
  為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關於建設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的重大決策部署,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做好“生態保護建設、生態産業發展、生態惠民利民”三篇文章,加快形成“一屏四帶、全域生態,三地共建、五業同優”發展新格局,吹響了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的“衝鋒號”。
 
  “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牢固樹立大資源觀,堅持開發與轉化並重的方針,統籌把好生態環境關、産業政策關、資源消耗關,全面落實生態發展與環境保護責任,堅決懲處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全力構築長江黃河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州委書記劉坪的話語擲地有聲。
 
  我州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是國家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對於阿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州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牢牢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在堅持生態建設,實現綠色崛起中體現“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一張藍圖繪到底。
 
  4月23日,紅原縣組織全縣79個機關單位1448名幹部職工,前往瓦切鎮S209線(瓦切至若爾蓋)95KM處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共栽植4000多株高山柳。保住綠水青山就保住了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優勢是當地幹部群眾的共識。近年來,紅原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川雪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抓好造林綠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全縣累計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任務21.6萬畝,林業用地面積增長了150萬畝,森林蓄積增長了近1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5.4%上升到目前的8.39%。
 
  造林綠化功在當代,利在韆鞦。據了解,我州每年造林40萬畝左右,除各族幹部群眾義務植樹造林外,我州還堅持封山育林、沙化治理、乾旱河谷治理、天保工程項目並重,推動生態建設從綠化全州向綠滿全州邁進。
 
  每年春夏季節,松潘縣水晶鄉安備村村民達爾吉和家人都要編制柳籠裝上石頭築壩攔水。達爾吉説:“柳籠攔下了泥沙,紅柳就能生根發芽,形成生態護堤,對濕地恢復有明顯作用。”近年來,我州啟動實施了乾旱半乾旱河谷生態治理、綠化阿壩、岷江流域水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等行動,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綠色生態屏障。
 
  阿壩兒女素有“尊重自然、崇拜自然、保護自然”的樸素生態文明思想。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我州廣大農牧民群眾對清新空氣、乾淨用水、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逐步由盼溫飽、求生存轉變為盼環保、求生態。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從阿壩兒女內心的渴望轉化為全州上下自覺的行動。
 
  推動“綠色發展” 
 
  著力構建綠色經濟增長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的征程中,我州始終秉持“生態是阿壩最大的資源、綠色是阿壩最大的本色”這一理念,重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係,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良性互動的新路,聚焦“全域旅遊、特色農牧、清潔能源、民族文化、‘飛地’經濟”五個主攻方向,堅持五業同優、競相發展,努力建成國際生態文明旅遊目的地、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讓生態理念推動優勢産業交融共生,讓廣大農牧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實惠。
 
  “以前大家為掙錢,只追求牲畜數量,結果牛越多、草越少,辛苦放牧一年卻利潤微薄。”紅原縣瓦切鎮牧民齊美尼瑪告訴記者,現在,牧民逐步控制牲畜數量,草場環境日漸好轉。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來紅原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牧民們紛紛開起了“藏家樂”,依託旅遊業在家門口實現致富增收。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阿壩嚴守生態紅線,通過“增綠”“護藍”“凈水”行動,切實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讓人民群眾共用“生態紅利”、分享“綠色福利”,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宜居宜業宜遊,“美麗鄉村”“全域景區”正成為我州亮麗的風景。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作為我州“草地四縣”,依託草原資源走上了新型生態發展之路。草原更綠了,牛羊更肥了,農牧民的腰包更鼓了,大家對未來幸福生活滿懷信心。
 
  以生態作引擎,積極調整産業結構,著力構建生態經濟增長極,實現山川增綠、群眾增收、經濟增效,我州在綠色崛起中跑出加速度。
 
  端午小長假,汶川水磨古鎮遊人如織。誰曾想,“5·12”汶川特大地震前,這裡是我州工業重鎮,煙囪林立、灰塵漫天,災後重建將水磨古鎮打造成旅遊産業為龍頭的藏羌風情旅遊名鎮。如今,老百姓依託水磨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康養旅遊,走上了致富路。
 
  水磨古鎮的變遷,見證著阿壩綠色崛起的堅定步伐。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發展生態産業和生態經濟,推動經濟發展“生態化轉型”,有效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良性互動。在綠色發展格局方面,我州將全州劃分為西北草原特色産業示範帶、西南清潔能源産業示範帶、東北精品文化旅遊示範帶、東南綠色經濟先行示範帶,力求加快推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生活低碳化,實現全域生態目標。
 
  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小金縣美興鎮大壩口山頂,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整齊劃一。“我們已建成光伏發電項目兩處,總裝機100兆瓦,年發電量14534萬千瓦時,這是小金縣最壯觀的‘陽光經濟’。”小金縣發展改革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圍繞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建設目標,我州緊扣“減、增、控、轉、引、導”,加快建成綠色工業體系。
 
  ——“減”,加強企業節能降耗和迴圈改造,積極引導電解鋁、工業硅、鹽化工等産業轉型發展、迴圈利用;“增”,綜合運用留存電量優勢、財政金融傾斜政策,騰出環境容量,推進鋰輝礦資源集約化開採利用,佈局發展鋰電池關鍵材料、儲能電池製造、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回收及迴圈利用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控”,適度發展綠色高載能産業,促進水電消納;“轉”,大力發展民族工藝、中藏羌醫藥、食品飲料等綠色資源潛力産業;“引”,實施以園招商、以商招商、招大引強,推進成阿工業集中發展區擴區強園、德阿生態經濟産業園區建設“百億鋰産業園”;“導”,健全“飛地”園區利益分享機制,推動與發達地區發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新型“飛地”經濟。
 
  一片片綠意盎然的草場、一座座生機勃勃的清潔能源基地……生態紅利競相釋放,讓阿壩山更綠,水更清,林更茂,民更富。如今,我州正努力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全國典範,美麗阿壩願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楊驍 林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