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區治理三重奏 為大邑鋪就“幸福”底色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19-09-05 15:11:08 編輯:劉映紅 點擊:
  大邑董場鎮,稻香漁歌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熱火朝天;青霞鎮洞口社區,小區裏再也沒有曾經的臟亂和爭吵,取而代之的,是鄰里間親切的招呼與熱心的互助;不遠處,青霞鎮分水社區的幸福講堂剛剛開課,鄉親們聚在一起,琢磨著該如何讓自家的産業再上新臺階……行走大邑,每一個微小的社區都洋溢著笑容,充滿了活力。
 
  貫徹落實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精神,深入推進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建設,大邑縣按照“需求導向試點先行、協同推進、共建共用”的原則,將社區發展治理理念、手法和機制融入不同類型社區,以社區規劃專業化、空間設計親民化、參與主體多元化、社會組織社區化、服務內容項目化、項目運營社會化“六化建設”工作法,引領社區發展治理全面深入開展。
 
  多辦民生小事,多積尺寸之功。引入20余支社區規劃師團隊,按照“社區景區化”標準實施社區“微更新”,一批高顏值、有溫度、治理成效明顯的示範社區一一呈現,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發展的熱度、治理的力度、變化的深度、工作的溫度。“城市有變化、市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的目標初步實現,大邑社區治理成果凸顯。
 
  發展正當其時,治理永無止境。成都提出,要著力打造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努力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推動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深刻變革。大邑結合當地實際,在全國率先成立“兩院一校”(成都錦城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學院、成都蓉創城鄉社區空間美學研究院、大邑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培訓學校),不斷豐富社區發展治理思想理念和技術手段,將社區發展治理工作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探索出安置小區由亂到治、自然村落新貌煥發、文創社區産村融合等“六社分治”路徑,為大邑鋪就“幸福”底色。

 
  力度
 
  多方共建 凝聚破繭新生的強大合力
 
  8月20日,大邑縣董場鎮稻香漁歌田園綜合體項目核心區裏一派忙碌景象。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隈研吾設計的膳食博物館即將落成,傳統的川西小院將完成一次華麗轉身,成為大美田園中一處承載鄉愁的美麗作品。
 
  這只是大邑董場在新時代破繭新生的一處縮影。改變,始於模式之變。“不只是將項目落到當地,而是以‘産景相融、産旅一體、産村互動’為基本思路,深挖區域農耕文化,做強特色農業,打造高品質主題民宿、農博體驗和康養基地,打造農業公園,深度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吸引産業、人才紮根鄉村振興。”董場鎮黨委書記幸章躍説。
 
  思路一變天地寬。採取市場化方式,董場整村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以生態水鄉為基底,保護水系和林盤肌理,在祥和村建設7個川西林盤聚落,安置群眾992戶2908人,集中居住度達90%。同時積極開展“整田、護林、理水、改院”行動,對轄區內鐵溪河、瓦子河、石頭堰等主幹河流進行整治,保護和提升西江河水系,再造活態村落。
 
  引入朗基尚善公司開發建設稻香漁歌田園綜合體項目,規劃總面積為10.81平方公里,擬投資20億元。未來的董場,10公里長的綠道花海環線將院落、村落、大地景觀、主題民宿等連接起來,重構“林在田中、田在林中”美麗川西鄉村田園形態。
 
  改變不止於此。全新的鄉村業態,築巢引來金鳳凰。如今的董場,依託稻香漁歌田園綜合體項目,引來農科院團隊、日本隗研吾設計團隊等高級人才。同時,依託流動黨組織,成立農創協會,開展各類培訓和項目推介會議,鼓勵優秀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回鄉就業創業,為董場發展注入新動力。探索出“租金+紅利”雙重保障促增收,農民土地流轉租金的70%作為保底收入,30%作為股金入股。每年解決就地務工400人次,畝平增加110元。
 
  在大邑,參與社區治理的力量還不止於此。開展城鄉結對共建,全縣發動機關黨員和駐區單位黨員2000余名到社區報到,認領社區服務項目3500個下沉部門力量,鼓勵駐區單位、物業公司、企業家協會、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等主體參與社區建設。

 
  熱度
 
  協同共治 打造“一核多元”社區治理機制
 
  “按照大家的意見,大家這個月底前自覺清理房前屋後的雜物,空出來的地方,我們用來打造微田園,既美化環境,也方便大家。同意的請舉手!”近日,大邑縣青霞鎮洞口社區的壩子上,一場熱鬧的壩壩會正在舉行。社區黨支部書記胥敏話剛落音,參會的38名居民代表齊刷刷地舉起了手。
 
  像這樣的壩壩會,洞口社區每週都會舉行一場。面對各種實際問題,積極徵求、收集居民意見,大家一起協商解決,在洞口,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正越來越高。
 
  洞口社區小區屬於“5.12”土地整理和恒悅項目拆遷安置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人員部分屬於洞口社區,部分屬於仙合村。針對多頭管理,洞口社區和仙合村幹部充分討論後明確各自分管範圍,兩個網格既分家又配合,會議一起開、活動一起搞,分工不分家。社區建立“鄰里一家親”微信群,網格員、村幹部動員每戶至少一人入群,群眾、異地務工群眾均能及時了解社區動態、獲取服務資訊、諮詢辦事政策,群眾辦事不走“冤枉路”。
 
  如今,探索成效得到印證。昔日的問題社區變為遠近聞名的和諧社區。居民主動認領社區裏84塊“微菜園”、23個“微綠地”,離退休幹部、在外經商人士還組建起23人的鄉賢理事會,主動為居民排憂解難。
 
  在黨建引領下為群眾賦能,不斷增強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推進以居民為主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模式,大邑不少地方都和洞口社區一樣,探索出一套“一核多元、共治共用”的社區治理機制。
 
  微菜園認領、院落壩壩會、老物件捐獻……在大邑,社區共建共治共用理念在全縣生根發芽,“眾籌”街區、停車場、微文化館,永遠留住鄉愁記憶,打造居民生活同一個“家”。引進和培育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及社區保障資金購買的公共服務項目,引導駐區單位(企業)、各類社會力量到社區認領服務項目,指導社區居民和社區自組織參與社區“微項目”,形成權責清晰、各盡其能、協同發展的局面。

 
  溫度
 
  成果共用 構築和諧溫馨的幸福家園
 
  霓裳、木馬、清茶、雕花、蜜蠟、土布、古玩、佛珠……7月27日,星期六,大邑縣青霞鎮分水村又熱鬧起來。每月最後一個週六,是當地幸福公社的社員們最喜歡的“幸福攤攤”,各色的小物件,以物易物的方式售賣,往來交換間,鄰里間的關係更加親近。
 
  這裡還有農業創新創業平臺,開創“設計+産業+農業”全新模式:從包裝藝術設計的角度出發,將農産品變成高端伴手禮,全面提升農産品的附加屬性和品牌優勢。100多位手工匠人和非遺傳人,使這裡成為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匠人村,孵化出包含非遺傳承、手工文創、音樂、微電影、鄉村改造、現代農業、兒童教育等在內的系列産品。
 
  刺繡大賽、木藝大賽、手繪地圖大賽、戲劇節、音樂節、幸福創意集市、幸福千家茶席……小小的鄉村如今還承載起景區、孵化器、共用學堂等多項功能。公社每週舉辦幸福講堂,邀請創業大咖、城市人才下鄉講課,帶動農民創業,讓農民積極參與到文化藝術的學習;建設了雨花齋免費素食中心,當地村民從最開始的不理解,到接受,到積極參與主動介入,提供蔬菜大米,參與義工,學習傳統文化;每月有茶席大賽、壩壩宴,共聚一堂其樂融融。親近自然、鄉土情調、青山綠水、傳統文化、熟人社會等,在這裡,“幸福”是每個人的切身體會。
 
  社區治理,不僅要改變鄉村面貌,更要注入人文基因,以文化促和諧,社區文化藝術節、鄰里節、書香活動等在大邑連續開展,因地制宜實施“微創新”正讓這樣的“幸福”社區遍地開花。同時,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商業化邏輯,通過實施老舊院落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五大行動”項目,城鄉正煥發出新的生機。目前,當地已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8個、老舊院落改造44個、城中村改造444戶,率先在全市啟動全域院落治理提升,計劃五年完成627個院落治理提升工作。實施背街小巷整治38條,新增1.3公里市政街巷通道建設,實施15公里街區街巷 “微迴圈” 功能提升,建成17個“小遊園、微綠地”。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也是群眾“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以大邑沙渠鎮為代表的“無訟社區”訴源治理機制,推動法治服務向社區延伸與社區自治、德治融合,實現矛盾糾紛源頭治理,是“楓橋經驗”在現代社會的深化和發展。訴源治理、民主協商等社區治理機制,治去的不僅是曾經的頑疾,更帶來全新的面貌與理念,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