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電動助力車:將為更多城市提供服務 盼給成都say“哈啰”

來源:華西都市報 時間:2019-08-24 11:20:37 編輯:劉映紅 點擊:

上海市閔行區街頭,市民正掃碼打開共用助力車。
 
  2019的盛夏,已經鮮有人再把“共用”當做潮流。
 
  “共用經濟”概念提出五年,共用單車與人們的生活似乎已密不可分。習慣共用單車是“工具”而不是“經濟概念”後,人們更加融入“共用生活”,很多人不再討論這個話題,覺得“迭代才是值得討論的”。
 
  7月中旬,央視新聞頻道報道“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已生産下線”,記者走進哈啰出行在江蘇的工廠,對新國標電動車的安全標准予以肯定;8月初,《哈啰出行參與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編制共用電動助力車技術、運營、電池應用多項規範》新聞在央媒和各省媒同步發佈。
 
  人們忽然注意到,一個新的“共用兩輪”物種已悄然茁壯——共用電動助力車。
 
  “電動”意味著不費力,“助力”指保留了腳踏板和聯動鏈條。哈啰出行助力車成都區域負責人趙加慧解釋,相比單車,這是一種“不費勁”的兩輪工具。“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助力車已進入全國220個城市,總騎行里程超12.3億公里。”
 
  哈啰出行執行總裁李開逐6月來成都時表示,助力車將“給更多城市提供服務,而成都是哈啰出行必然的投資地區。”
 
  與企業願景不對等的,是政策的滯後效應,“網際網路企業,特別是共用企業常常跑在政策前面,這是正常現象,我們當然盼著政策早日匹配。”
 
  新生事物
  都有接納過程
 
  趙加慧帶著公司技術專家,來成都已經兩個月了,他的任務是“穩定性測試和申請準入”。他很快遇到了阻礙,不到兩周便“宣告測試結束”。
 
  “作為新生事物,各界還抱有疑慮,”趙加慧認為,很多人有誤會,覺得助力車還是有隨意佔道停放的問題,害怕再次失控。但其實從技術管理的角度來説,助力車完全是精確定位和管理,他舉例,“如果停放區設置在街道上兩棵樹之間,那麼超出半米都不能停,否則會收取車輛調度費。”
 
  這樣的細化管理也得到不少市民贊同,“體驗了助力車,雖然在停車時有精細規範,但也避免了隨停隨走的亂象。”家住成都市郫都區廣場路的張先生曾見證單車瘋狂擴張的時期,“好不容易治理下來,希望助力車保持這樣的管理水準,不能給城市添亂。”
 
  市民都有接納過程,主管部門則更加慎重。
 
  2017年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鼓勵和規範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及,“不鼓勵發展網際網路租賃電動自行車。”《意見》全文僅有此處提及“電動自行車”。
 
  對此,交通運輸部及時進行了解讀,“主要考慮到這些問題:一是車輛普遍超標;二是租賃電動自行車自重大、速度快,容易發生交通事故;三是火災安全隱患突出;四是若車輛保養維護管理不及時、不到位,則運作安全風險高;五是鉛酸蓄電池污染問題嚴重。”
 
  彼時,不少媒體跟進解讀,“這無異於給共用助力車宣判了‘死刑’”。
 
  查閱2017年及之前相關新聞,記者發現,一段時期內助力車由於速度快、自重大而引起安全事故的新聞比比皆是,當時多家助力車企業“瘋狂襲來”,但並未建立行業標準,所以“不鼓勵”的導向在當時顯得尤為重要。
 
  “今天的助力車已經不一樣了,我們只想讓大家不費勁,結果現在解釋得可費勁了。”幾家助力車企業區域負責人半開玩笑的感嘆都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但我們還是會用心解釋。”
 
  有足夠耐心
  願更多溝通
 
  “行業標準還是要走在前面,如果當時縱容發展,可能街上有跑50碼以上的車。”今天回過頭看,市場上主流的幾家助力車企業都認為,當初踩“急剎”是好事,否則到今天整個市場將陷入混亂,甚至造成多發事故,“一旦出問題,對整個行業也將造成顛覆性災難,大家都別想發展了。”
 
  兩年的規範和調整,也讓政策匹配的腳步不斷前行,共用助力車行業風口再現。
 
  2018年5月17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批准了新修訂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並於2019年4月15日起實施。新的標準對電動車從各個方面都有了嚴格的品質要求。
 
  規範文件中,“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25公里,整車重量不能超過55公斤,電動車電機功率400瓦,必須帶有腳踏功能”,正是兩年前對“自重大、速度快,發生事故會帶來較大傷害和損失”擔憂的補足;電池方面,進行了史上最嚴規範:“電芯在汽車行業必須使用超過2年以上無安全故障事件”,新規還對防火、防水、防碰撞強化等各方面進行了細化規範;安全方面,對助力車在幹、濕態下的前、後剎制動性能和距離都進行了精確規定。
 
  “新國標”的出臺,實際上對企業助力車産品進行了嚴格界定。“希望我們新國標的車,能打消大家關於超標、安全、火患、電池污染、粗放管理等方面的顧慮。”趙加慧説,“希望有機會讓大家更了解新標準所帶來的安心,當然我們也有足夠耐心去溝通、協調、解釋,到成都發展,第一步就是要做好這個工作。”
 
  希望有機會“鬆綁”
  想對成都説“哈啰”
 
  8月,雲南省昆明市率先對電動自行車予以“鬆綁”,該市重新修訂了《昆明市共用單車運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在“適用範圍”中增迦納入了“電動自行車”,並從技術標準上要求“須符合最新《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有關技術要求,必須具備腳踏騎行能力;電驅動行駛時,最高設計時速不超過每小時25千米。”此舉成為當地城市管理迭代的新舉措,也獲得當地市民的稱讚。
 
  事實上,在對照“新國標”技術優化同期,共用助力車又有著符合新經濟形態、低碳發展理念、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等與之匹配的政策優勢。對照規範,重設生産線後,在全國各地,“緊箍咒”正在逐步“鬆綁”。
 
  據了解,近一年來哈啰助力車在上海、杭州、武漢、長沙、太原等較大規模城市逐步展開試運營,投放的也都是滿足“新國標”的車。
 
  “一些地方雖然還沒有給我們匹配政策,但運營下來,主管部門也沒有看到安全、電池等方面的隱患,所以還是給了我們一些生存空間。”哈啰出行助力車項目負責人苑曉夢表示,“希望通過信任的逐步增加,在一些運營已安全規範的成熟地區,相關政策制定能適當加快”。
 
  哈啰出行則表示,2019年公司在成都投資建設了生産線,並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目前正在準備落戶成都的相關事宜,“一方面我們有牢牢紮根成都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看好成都輻射西南巨大市場的區位優勢,所以我們特別支援成都‘包容審慎’的態度,也盼著正式落戶,和成都説‘哈啰’”。(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