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優良天數佔八成 成都怎麼做到的?

優良天數同比增加20天 主要污染物濃度呈下降趨勢

來源:成都日報 時間:2019-05-24 09:47:49 編輯:何仕楊 點擊:

 
  記者昨日從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2019年第二次會議上獲悉,今年,我市環境空氣品質仍呈改善趨勢。截至5月20日,今年全市優良天數112天,同比增加20天,未出現中度及以上污染,主要污染物濃度呈下降趨勢,綜合指數改善幅度排名靠前。市委副書記、市長羅強主持會議並講話。
 
  初步成效
 
  空氣品質改善表現在哪?
 
  優良天數增加 PM10、PM2.5濃度下降
 
  據市生態環境局介紹,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優良天數69天、同比增加20天,優良天數比例76.7%、同比上升19.7個百分點,污染天數21天、均為輕度污染,重污染天數減少3天,首次結束了自2013年以來每年第一季度有重污染天的歷史。同時,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12.4%、14.3%。
 
  截至5月20日,全市優良天數比例達80.0%、同比上升16.8%,污染天數28天,重污染天數減少3天,PM10、PM2.5濃度分別下降15.6%、15.0%。但受高溫影響,我市4月臭氧濃度同比上升,臭氧污染形勢較嚴峻。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1-4月,成都市在168個城市中排第79名,截至5月20日,排名提升至69名,改善率排21名。一季度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在168個城市中排第14位,位於靠前水準。然而,在全省21個市州中排名卻在倒數第3位。這充分説明環境空氣品質保持改善趨勢,但成都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也同時表明,在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等城市在持續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且上升力度大的情況下,成都空氣改善幅度處於靠前水準,實屬不易。“空氣品質改善排名不進則退。成都還要繼續努力,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
 
  那麼,為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成都卻排在全省倒數第三?這樣一組數據足見成都肩負的巨大壓力:成都以全省約3%的土地面積,支撐了全省20%的常住人口,36%的GDP、30%的機動車,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巨大。這就是為何付出同樣的努力,成都只能走一小步,其他城市卻能往前邁一大步的原因。
 
  此外,在一季度綜合指數排名前三位的區(市)縣分別為金堂縣、都江堰市和大邑縣;排名後三位的區(市)縣分別為武侯區、新津縣和溫江區。
 
  成效解讀
 
  成都綜合指數如何改善的?
 
  聚集各方合力 超額完成冬季戰役 聯防聯控秸稈燃燒
 
  受地形、氣象等條件限制,我市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利,但從數據上,以及抬頭可見的藍天白雲中,市民們能切身感受到我市空氣品質的向好變化。這背後,是全市各級部門和社會大眾“一微克一微克摳出藍天”的努力。
 
  據市生態環境局介紹,為實現精準治理、差異管控,我市進一步細化了壓減燃煤、治污減排、控車減油、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氣六大行動措施。尤其在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中,我市突出加強工業、機動車、揚塵“三大污染源”治理,通過加強散煤銷售和使用管控,鞏固“散亂污”整治成果,加快推進重點行業生産企業超低排放,實行綠色調度,嚴格施工工地及道路揚塵管控,嚴格督查問責等,有效應對了重污染天氣。“超額完成冬季戰役同比下降5%左右的目標,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7天。”
 
  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成都與周邊幾個城市成立了成都經濟區秸稈禁燒聯防聯控和綜合利用區域合作聯席會議制度,聯防聯控燃燒秸稈。
 
  大力推廣科技治氣 K2公交試點車載式 大氣顆粒物線上監測
 
  成都自然博物館用上了“多尺度噴霧(淋)除霾技術”,安裝設備4台;天府廣場、龍泉驛區驛都大道、溫江區溫江公園等地方用上了“超細清水霧系統”……以科技為支撐,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廣科技治氣。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為把科技治氣推向縱深,我市還將開展車載式大氣顆粒物線上監測系統服務試點項目建設,優選新能源公交車,並確定二環高架K2公交線為第一批安裝試點車輛和線路。
 
  除了交通等方面,科技治氣的觸角也伸進了建築領域。據市住建局介紹,截至5月,全市3051個在建工地,除臨時性、小型工地外,1966個工地已全覆蓋安裝智慧工地建設的相應設備。目前,揚塵線上視頻監測設備“全覆蓋”安裝,實現工地PM10數據實時採集、超標預警、及時處置、自動扣分。據市城管委介紹,成都市工地揚塵監控及建築垃圾運輸處置資訊和監管平臺,也已經錄入4084個工地、138個運輸企業、11397輛建築垃圾運輸車輛的基礎數據,實現建築垃圾排放和運輸全過程線上監管。
 
  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市農業農村局在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上,重點演示了秸稈粉碎還田和堆漚還田等實用技術,展示了秸稈枝條、樹葉粉碎機具,推廣和應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加大嚴防巡查力度 環境督查整改完成99% 已實現減煤8.21萬噸
 
  為鞏固環境治理成效,我市在一面“摳”藍天的同時,也在一面“保”藍天。為此,我市持續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3月,市生態環境局組建2個現場督查組對各區(市)縣冬季戰役督查期間未整改完成的問題進行專項督導,對已完成整改問題開展“回頭看”。截至目前,督查交辦的1053個問題,1046個問題已全面整改完成,整改完成率為99.34%;7個未整改完成的問題將開展專項督查,“整改一個,銷號一個”。
 
  “充分利用‘散亂污’工業企業整治督查資訊平臺,加強行政區域交界地、城鄉結合部、廢舊廠房、封閉式院落等風險趨勢的重點管控。”市經信局介紹,積極探索構建用電動態管控機制,通過用電數據異常,防止“散亂污”工業企業死灰複燃和新增。同時,推進重點企業壓減燃煤計劃,截至目前,已實現關停磚瓦輪窯企業15戶,實現減煤8.21萬噸,完成全年壓減計劃的27.37%。
 
  環衛作業精細化、巡迴保潔和快速撿拾機制……市城管委強化城市道路環衛保潔和沖洗除塵,錯峰對道路交叉口、機非隔離欄區域以及臨街施工工地周邊等重點區域加密沖洗除塵,今年共出動灑水車61萬餘臺次,沖洗城市道路17萬餘條次。紮實開展工地揚塵每週一查活動,先後組織開展土方開挖工地揚塵管控等專項執法檢查,查處違法違規建築垃圾運輸車輛5314台,罰款286萬餘元。對餐飲油煙污染、露天垃圾焚燒等問題加大執法查處力度。
 
  趨勢預判
 
  夏季氣象擴散條件較好 臭氧污染防治形勢嚴峻
 
  會上,對5、6月的空氣品質也進行了預判。據市氣象局介紹,根據5-6月空氣品質形勢預測,預計5月下旬有1次臭氧污染過程,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6月上旬,預計有1-2天臭氧污染風險,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6月中旬,預計有一次較長過程的臭氧污染過程,有中度及以上污染風險。夏季冷空氣對成都地區的影響偏弱,大氣垂直擴散條件較好,氣象擴散條件2-3級(較好到一般)。
 
  “接下來,將強化臭氧與PM2.5協同控制,強化精準溯源,試點開展臭氧源解析,進一步挖掘臭氧和PM2.5的減排空間。”市生態環境局表示,一到夏天,臭氧就變成了空氣污染的第一“元兇”,因此,要加強對臭氧的防治:推進重點VOCs排放企業績效管理,推廣使用低(無)VOCs含量原輔材料,重點強化對臭氧和PM2.5生産貢獻較大的烯烴(主要來自於醫藥製造、包裝印刷、化工生産等行業及清洗劑等生活溶劑使用,及機動車尾氣排放)、芳香烴(主要來自於傢具製造、汽車製造、電子設備製造、製鞋、化學品製造、汽車維修等行業)等高活性組分的管控。(記者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