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譜寫脫貧夢——記渠縣膏泥村第一書記胡濤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19-04-28 22:00:14 編輯:張林 點擊:

  2017年4月,胡濤下派來到白兔鄉膏泥村任第一書記。在駐村工作中,他敢闖敢幹,攻堅克難,甘於奉獻。在他的帶領下,膏泥村2018年如期脫貧“摘帽”,成為遠近文明的先進典型。

  用心用力訪實情,立下諾言摘窮帽

  膏泥村地處渠縣西部,幅員面積2.4平方公里,距縣城35公里。胡濤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深入村組、農戶家中走訪。看著自己走訪了解的資料,他才真正明白這個村的貧困。膏泥村做為遠近聞名的窮村、光棍村,曾被戲謔為渠縣的“大小涼山”。2017年,膏泥村水泥路只有5公里,2個組未通公路,9公里泥碎路未硬化;12口山坪塘和2公里水渠年久失修,導致160畝農田得不到灌溉;農戶機壓自來水覆蓋率僅70%,有460人的生活仍存在飲水安全隱患;移動信號覆蓋率才80%;56戶危房急需改造或搬遷;青壯年勞動力普遍外出,土地大量撂荒;大多數村民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村社生活環境臟亂差……雖然脫貧攻堅已開展兩年了,膏泥村卻仍如一潭死水。

 

  面對這樣的現狀,胡濤沒有退縮,在全面走訪後的第一次村民大會上,面對全體村民,他莊嚴承諾:“膏泥村不脫貧,我絕不回城!”

  常抓常新強黨建,示範帶動促發展

  針對膏泥村“路少”“民窮”“無産業”的現狀,胡濤決定把黨建放在首位,抓在手上,落在實處,推動村級治理上臺階,引領各項工作高品質推進。他定期召集村支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組,共商全村脫貧大計,帶頭抓好工作落實,及時調整抓脫貧工作不力的村幹部,提升了班子隊伍的戰鬥力。

  在任職第一年,胡濤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根據膏泥村發展定位和群眾現實需求,一年內就建設完成22公里路和60口水井,自來水直通天城寨,徹底改變了天城寨村民靠天吃飯的歷史。建設中,他不只注重速度,更重視品質,通過發動、組織群眾監督員全程參與監督,保障施工品質。截止目前,所有基礎設施全部均已經投入使用。

  有膽有為攻項目,築巢引資夯基礎

  為了在全村形成決戰攻堅態勢,確保如期脫貧摘帽,胡濤結合村情民情,發起了産業扶貧的強勁攻勢。他帶領村支兩委到縣交運、縣水務、縣扶貧、縣電力公司等部門彙報、協調相關項目,爭取到了22公里硬化路、飲水、渠道、易地搬遷、危房改造等項目。同時,他多次與鄉黨委書記一道外出為膏泥村招商引項目,經過多次努力,最終成功引進四川仁壽水果大王徐文科的橘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地膏泥村,一期流轉土地500余畝,帶動就業60余戶121人,大項目推動大産業的格局已然形成。

  盡心盡力抓産業,借助資源促民富

  村上有了産業,如何讓群眾特別是貧困戶搭上致富快車道,實現戶戶有增收門路,有穩定收入呢?胡濤一方面加大政策宣講,另一方面積極組織技能培訓,讓60戶貧困家庭87人掌握實用技能,就近輸送到了四季柑橘園務工。柑橘園每年為務工群眾發放工資達到32萬元,補償土地流轉金12萬元,繳納集體經濟管理費1.2萬元,僅果園就為農戶增收達到7300元每戶,實現了業主、農戶、村委“三贏”。

  與此同時,胡濤還積極鼓勵發展家禽養殖等短平快産業,爭取幫扶單位投入,發放雞鴨苗7200隻,為群眾增加年收益6萬餘元;鼓勵貧困戶用活産業扶持資金,貧困戶寇長路通過小額貸款養羊創收,2018年僅通過養羊一項純收入就達到了2萬元。

  對沒有就業能力的,他就用活政策“兜起來”,其中低保兜底61戶,殘疾兜底20戶,特困兜底20戶,戶年平均收入提高3000元左右。

  務實求實改環境,提升品質助振興

  通過不懈努力,截止2018年底,膏泥村實施了易地搬遷27戶,危房改造61戶,全村家家戶戶通上了廣播電視、飲上了安全生活用水,村“五有”戶“六有”樣樣達標,全面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在此基礎上,為實現高品質脫貧摘帽,併為下一步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胡濤開始把工作重點放在環境建設上。

  為改善膏泥村人居環境,胡濤帶領村支兩委班子,向幫扶單位爭取援助,為全村91戶貧困戶徹底改廚改廁,實現了廚房貼瓷磚,衛生間安便盆。為實現硬體軟體同步升級,他通過“農民夜校”,發動幫扶人入戶宣講衛生知識,打掃院壩衛生,開展“戶居環境大評比”活動,有力提升了村民衛生習慣,實現了家家戶戶院壩整潔整齊。

  真心真情謀“小事”,無悔青春踐諾言

  “群眾利益無小事”,作為第一書記,無論是群眾平常的矛盾糾紛調解,還是低保評定、醫療報賬等,甚至許許多多“雞毛蒜皮”的小事,他都用心對待。  為了貧困戶能夠體黨心、感黨恩,他利用“農民夜校”和院壩會,借助“美麗膏泥村”微信群等新媒體,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向農民宣傳黨的政策、法律法規等,務求做到人人知曉;為了解決服務“最後一公里”,他主動到群眾家裏幫助填表,連夜到縣城交表;為了早日讓所有村民小組通上水泥路,他反覆到縣交運局蹲點彙報修路事宜,不達目標不罷休。他聯繫幫扶的對象戶以前是老陳情戶,通過真心幫扶,不斷的到府宣傳、主動辦事、以真情和滴水石穿的韌勁,使其最終成為了全村脫貧的榜樣。他的一言一行,群眾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幹群關係融洽了,村容村貌變美了,新風正氣樹好了。

  兩年的不捨晝夜,兩年的風雨兼程,如今的膏泥村已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走進膏泥村,處處感受到山清水秀、道路開闊、産業興旺,易地聚居點倒影流江河畔,儼然一副山水畫卷。整村退出後,胡濤依然穿行在膏泥村的田間院壩,全力推動膏泥村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發生更大的蛻變!(渠縣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