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利委員:近視防控沒有“神醫神器”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19-03-06 17:19:56 編輯:張林 點擊:

  “如果請在場的戴眼鏡的媒體朋友舉手,我相信舉手的是多數。”3月3日,針對當前我國近視高發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表示,我國近視眼的發生有3個特點,分別是“小”“深”“高”,即發病年齡越來越小,患病率居高不下,度數深的患者在增加。王寧利説,近視防控沒有“神醫”、沒有“神器”,必須採取國家戰略,全社會行動。

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王寧利在“委員通道”接受採訪。

  作為眼科醫生,王寧利説,沒有一項技術能把近視控制住,需要多項技術綜合使用、多個部門一起發力。去年8月,國家8部委發佈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就重點突出了國家戰略和全社會行動。

  針對社會上有關“眼保健操無效”的質疑,王寧利回應説,其團隊花了5年時間對眼保健操的效果做了評估,結果表明正確、規律做眼保健操確實可以緩解調節滯後,但做眼保健操需要同減負和增加戶外運動一起進行,“單純靠眼保健操則孤掌難鳴”。

  此外,王寧利指出,現階段近視防控的“主戰場”可能被忽略了。“研究發現,近視真正發生的潛在危險期是學齡前。”6歲~7歲的孩子應該有150度左右的遠視儲備。如果幼兒園不關注孩子的近視防控,不給孩子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就會造成遠視儲備不足,在小學期間發生近視。

  目前,社會上有千百種防控近視的方法,到底哪種靠譜?王寧利説,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近視防治指南》把已經成熟的技術全部做了介紹,應該遵循。至於如何選擇近視眼防控設備和儀器,王寧利強調,品質把控是第一位,要堅決避免儀器設備給孩子帶來的二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