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播撒健康與友誼 四川多支援非醫療隊陸續載譽歸來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9-02-22 10:13:41 編輯:張林 點擊:

  今年的元宵節,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産科醫生敬巧終於能與親人一同度過。

  過去兩年,敬巧作為援幾內亞比索醫療隊隊長遠赴非洲執行援助任務,兩個春節都與家人相隔萬里。直到近日,四川省衛健委陸續派出的多支援非醫療隊完成援助任務,敬巧和她的夥伴們載譽歸來。

  這些援非醫療隊的成員,在異國的土地上經歷了怎樣的考驗,付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麼成果?記者對第16批援莫三比克醫療隊和第9批援幾內亞比索醫療隊進行深入採訪。

  仁心

  為不影響病人就診,隊員患病後都儘量減少休息時間,發著燒仍堅持上班

  儘管是作為健康使者去往非洲,但剛到援助地時,醫療隊成員們自己卻先要過“健康關”。

  “我們隊只有17名隊員,但有13名隊員都曾感染瘧疾,甚至有隊員遭受了3次瘧疾‘襲擊’。”敬巧回憶:非洲氣候常年炎熱潮悶,加上當地衛生條件差,容易滋生蚊蟲,因此很多援非醫療隊的隊員面臨瘧疾感染的風險。

  儘管陸續有隊員感染患病,但大家都儘量減少請假休息的時間,很多隊員患瘧疾後,雖然吃了藥有所緩解,但還在發燒,他們仍穿上防蚊蟲叮咬的長衣長褲,堅持上班。“醫院人手緊缺,有些設備只有中國醫生會用,如果我們請假,很多病人就無法看病治療。”敬巧解釋。

  克服氣候、疾病等生理難關後,隊員們在診治非洲患者過程中,還要過一道“語言關”。幾內亞比索和莫三比克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雖然隊員們在出國援助前重點學習了葡萄牙語,但病人前來就診時,敬巧發現還是聽不懂患者説的話,“當地居民大多只會講當地的土話克裏奧語。”語言不通,問診、手術等治療都無法進行。為了更好服務病人,大家白天在醫院忙碌一天后,晚上儘管已經很疲累,還是自覺騰出2個小時自學當地人的語言。

  “白天工作,晚上學習,感覺比以前連續做手術還累,但為了更好地治療患者,大家都主動犧牲休息時間。”援幾內亞比索醫療隊隊員朱仲倫説。

  到援助地半年後,在當地醫生、護士的熱心幫助下,援非醫生們慢慢地基本過了“語言關”,能準確判斷病患的意思了。

  仁術

  援非醫生們盡心向當地醫生傳授“秘技”,幫助受援地首次開展骨折復位內固定術、腹腔鏡手術等

  朱仲倫是歷年來援助幾內亞比索醫療隊中的第一位骨科醫生。剛到中幾比友誼醫院的時候,當地的骨科醫療條件讓他有些吃驚:當地只有一位名叫拿破侖的骨科醫生,他需要在多家醫院流動看病。除了醫生緊缺,骨科手術常用醫療器材,比如鋼針、鋼板、橡皮止血帶等都沒有。因此,很多骨病患者無法接受正規手術。

  為了能順利開展工作,朱仲倫讓來非洲探親的妻子自費帶來一批鋼針、橡皮止血帶。這批器材在之後的手術中多次幫朱仲倫解了燃眉之急。

  此後,國內捐助的骨科醫療器材陸續到位,更讓朱仲倫的技術有了用武之地,他首次在當地開展了骨折復位內固定術、開放性骨折清創外支架固定術、肌腱神經探查修復術等手術,大大拓寬了醫院的治療範圍。後來,拿破侖拜朱仲倫為師學習骨科治療技術,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過節的時候,拿破侖都會約著我一起吃飯,像家人一樣。”朱仲倫説。

  在莫三比克,醫療隊給馬普拉醫院帶去了腹腔鏡手術技術。

  當地居民喜歡吃高脂食物,導致膽囊結石疾病高發。過去,當地的馬普拉醫院給患者做腹腔手術,開刀切口長達20釐米,病人要住5-7天才能出院。如果使用腹腔鏡技術,創傷口小,住院時間大大縮短,一般第2天就能出院。“患者術後恢復時間縮短,醫院的床位就可以服務更多病人。”援莫三比克醫療隊陳利平介紹,鋻於此,醫療隊把幫助馬普拉醫院提升腹腔鏡手術技術,作為援助重點。

  陳利平告訴記者,馬普拉醫院雖然有腹腔鏡設備,但設備老舊,當地醫生也從來沒有實施過這類手術。針對這種情況,陳利平和隊員們耐心制定傳授計劃,先由陳利平進行示範手術,再由當地醫生實操腹腔鏡手術,陳利平等則作為助手在旁輔助指導。在這樣耐心的指導下,8個月後,當地醫生終於可以獨立實施腹腔鏡手術了。

  過去兩年間,在援莫三比克醫療隊的幫助下,莫三比克的腹腔鏡手術實現了從“零”到“百”的突破。

  認可

  援非醫療隊進一步推廣傳統的中醫療法,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

  在兩年援助期間,援非醫務人員,把推廣中醫也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工作,經過他們的接續努力,中醫正在逐步走進更多的非洲普通百姓家。

  援幾內亞比索醫療隊在中幾比友誼醫院成立了中醫綜合診斷室,除了進行傳統的針灸、推拿、火罐等治療,還引進了頸腰椎牽引治療儀。援莫三比克醫療隊也在受援地開展中醫針灸門診接診近萬例。

  敬巧還記得有一位80多歲的老爺爺,因為帶狀皰疹後遺症一直有神經痛,以前吃藥、手術效果一直不明顯。聽説中幾比友誼醫院的中醫療法很神奇,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看醫生。結果,經過一次治療後疼痛就有很大緩解,於是,老爺爺成了針灸療法的“忠實粉絲”,定期來醫院進行治療,還介紹了身邊很多人來進行中醫理療。

  “中醫,很神奇!”每次來醫院,老大爺都豎起大拇指誇讚中醫技術好,還親自製作了很多泥塑、木雕小禮品,送給隊員們,感謝他們的悉心治療。

  一次次成功的治療,讓中醫療法在當地百姓中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莫三比克電視臺還邀請醫療隊做中醫療法的專訪,主持人告訴隊員,越來越多莫三比克當地人在患病時選擇中醫。原來這位主持人也是中醫愛好者,“我曾經患頭痛,看西醫、吃藥都沒有治好,經過中醫的針灸、拔罐就被治愈了”。節目播出後,來醫院看中醫的病人增加了不少。

  兩支醫療隊回國前,下一批的援助隊伍已經趕赴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索,順利完成藥品、器械以及工作交接,新一批的四川醫療隊繼續在非洲這片古老土地上救死扶傷,播撒健康與友誼。(鄢敏 記者石小宏)

  短評

  “心”的力量

  □歡歌

  發著燒仍然堅持為病人服務;盡心盡力地向受援地醫生傳授技術……我省的援非醫生們在異國他鄉無私奉獻的身影,如此真實、美麗、動人。

  是什麼激勵著他們無私奉獻?或許,是深植于援非醫生中的那份醫者仁心。這份仁心,源自於他們對職業的理解與尊重,源自於他們對醫生救死扶傷神聖職責的擔當,是他們深厚的職業道德感的體現。這份仁心,讓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在面對身體不適,語言不通等困難時,也積極克難而進;這份仁心,讓他們對待患者不分國界,盡心盡力,用行動實踐著“敬佑生命,平等仁愛”“努力擔當增進人類健康的崇高職責”的中國醫生誓言。

  或許,是援非醫生對祖國的那份真摯愛心。作為政府選派的醫生,他們在國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自己身後的祖國;他們做的每一個診斷,都代表著中國醫生的水準。這是榮譽,也是責任,激勵著他們不忘使命,全情投入,用仁心仁術延續著中國援外醫生的金字招牌,用真摯付出架起中非人民的連心橋。

  致敬,援非醫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