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7個試點村協同發展 “1比6”撬動社會資金——納溪區探索農戶增收的長效機制

2024-12-20 14:00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今年,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在2鎮7村實施“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項目,探索農戶增收、試點村協同發展、獲得持久資金動力來源的長效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走出了一條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發展之路。

“三茶”統籌發展:探索農戶增收的長效機制

試點區域茶樹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如何避免出現一些地區的茶葉産能過剩,導致農戶收益減少的問題?

對此,試點區域以文化賦魂、産業賦能、科技賦力,探索農戶增收的長效機制,預計試點7個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20%,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

在茶文化中,有“納溪梅嶺産茶”之句曾見於茶聖陸羽所著《茶經》中,《宋代名茶》中有“納溪梅嶺茶”曾為貢茶的記載等茶史淵源,有大型歷史文化實景演出——穿越千年的茶文化故事,每年固定節目——舉辦亮成果強合作的“中國·四川茶葉開採活動周—納溪特早茶推介投資説明會”,特早茶主題展館——納溪特早茶博物館,“茶廉”文化教育示範點,茶酒莊園、山茶後屋等板塊組成的茶韻酒香·幸福裏,做到了“有保護、有傳承、有弘揚”,豐富了茶産業的文化底蘊,有為有力有效地推進茶文旅一體化。

在茶産業中,補鏈延鏈強鏈,按照“2個育苗基地+16萬畝生態茶園+2個鮮葉幹茶交易市場+42個茶葉加工廠+45個茶葉實體店網店”佈局,形成“良繁供種—種植管護—原料交易—生産加工—幹茶銷售—電商服務”産業鏈條,打造集加工、精製、貿易、物流於一體的茶葉現代化全産業鏈,推動“特長生”變為“全優生”。

作為茶産業技術鏈條上游的重要一環,茶樹新品種選育曾存在短板。鳳凰湖村2萬畝茶葉基地,需要3000萬株茶苗,以前到外地雅安採購茶苗,0.3元一株。對此,該村補齊産業鏈“前端”短板,建設了育苗基地、七彩母本茶園。現每株茶苗降為0.2元,做到“隨要隨供”。

在茶科技上,試點區域運用數字技術在茶葉生産等環節數字化轉型,讓2000畝的茶園變為數字茶園,實現網路管理全園覆蓋、茶園生産全程監控。通過監測茶園環境指標、茶樹生長指標,精確控制灌溉、施肥、防治等環節,提高了茶園現代化管護水準,保障了鮮葉的優質高産。

值得一提的是,擁有2萬畝茶園的鳳凰湖村,探索了茶園林間套種茅葉山桐子的模式,既解決了四川泓馬公司發展2萬畝茅葉山桐子無地可種的問題,又可增加該村村民的收入。目前,已種植2000畝,預計畝收入增加5000元。

實施“以大帶小”:探索試點村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

試點村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歸根到底是産業發展的不平衡。對此,試點區域通過“以大帶小,以強帶弱、抱團發展”的思路,重點以茶、酒、旅遊為主導産業,推進鄉村旅遊專業化服務、規模化經營、集群化發展,破解了“小村”“弱村”基礎條件差、發展思路少、産業實施難等問題。

大村帶小村,同唱“一台戲”。四川省4個“六合一”村,納溪區有兩個,即試點區域的梅嶺村、鳳凰湖村。按照地域相鄰、産業相近、一起發展的思路,試點區域打破行政壁壘,推動生産要素合理流動,依託擁有6萬畝標準茶園的納溪區第一大村梅嶺村,依託“納溪特早茶”區域公用品牌,形成以茶葉産業為主導産業,拓展産業發展空間,實現産業整合優勢。與此相應,試點區域整合茶産業資源,將現有茶葉專合社、茶葉加工廠、家庭作坊形成聯合體,變“各自為戰”為“集群作戰”,吸引了大量的採購商入駐梅嶺茶葉鮮葉交易市場,收購村民鮮葉價格比過去提高了10%。

試點區域4個村新發展茶樹1萬畝,預計增收5000萬元。

互補促發展,一起當“股東”。以前7個村“單打獨鬥”,村級集體經濟面臨體量小、分佈散、能力弱等困難。試點後,優化了産業結構,現在是一個村子搞産業、其他村集體一起當“股東”互融互惠,有效破解了單個村經濟實力弱、資源要素稟賦差、項目建設實施難等問題。

樹立試點區域是一個大景區的理念,聯動位於新屋基村的“國家非遺”護國醋,位於梅嶺村全土石木結構的四合院碉樓——劉氏莊園,集茶園風情體驗功能于一體的鳳嶺茶莊,位於鳳凰湖村的中國特早茶博物館、鳳凰湖景區,位於明強村的龍洄酒莊,位於民生村的茶韻酒香·幸福裏等,構建以“茶”為主題的特色旅遊體驗大環線,通過茶旅融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作為連獲全國“茶鄉旅遊精品線路”——“梅嶺茶葉主題公園旅遊線路”,遊客增多。而該村接待就餐能力為1500人,超過的人數就安排在龍溝、鳳凰湖等村。與其他試點村的茶旅融合不同,民生村的茶韻酒香·幸福裏突出茶文酒旅融合,融入了時尚、國潮等創新元素,其民宿上印有茶酒有關的詩歌、對聯等,營造茶酒飄香,雲上仙境的詩意場景,讓遊客品讀文化,品味人生,品評美好。

一起當“股東”讓7個村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年茶旅收入超9億元。

協同發展還體現茶産業的錯位互補發展上,梅嶺村、鳳凰湖村每年採摘“明前茶”,需要採茶工人1萬名,5個小村提供了三四千名勞動力,既解決了大村採茶用工問題,又讓小村村民增收;按照“分散粗製、集中精製”理念,小村粗加工茶葉,大村精加工茶葉,都在發展産業中受益。

強強聯合,産業鏈添翼。通過梅嶺與鳳凰湖兩大村牽手,解決了茶産業規模增大帶來的銷售問題。

鋻於鳳凰湖村毗鄰宜—瀘—渝高速公路出口、茶旅融合、茶酒融合等優勢,已有36家茶企簽約入駐地處鳳凰湖村的中國特早茶城。由於該市場輻射川滇黔渝接合部,試點村的幹茶在此銷售,鮮葉在梅嶺村銷售。社會投資為主:探索獲得持久資金動力來源的長效機制

截至今年11月,試點區域對公共配套服務、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近1億元,撬動社會資金投入6億元,做到了“農民滿意、企業滿意、政府滿意”。

由於試點項目建設投入大,如果單靠政府財政投入,勢必造成相當壓力,甚至難以為繼。試點區域改變以往由政府為主體投資、市場參與建設的做法,試點項目以企業投資為主,政府主導推動,探索了“盤活閒置資産+打造産業鏈+以獎代補+農戶少量投入加投工投勞”的市場運作模式,通過發揮政府投資激勵引導作用,把有限的財政資金作為支農惠農的杠桿,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向“三農”領域,獲得了持久資金動力來源,提高了試點項目資金利用效率。

盤活閒置資産,變存量為增量。瀘州護國味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陳醋一基地項目,總佔地面積約86畝,計劃總投資2.57億元。由於其老廠位於試點區域新屋基村,加之周邊有閒置的村小,可滿足其用地要求,吸引了該企業落戶。

打造産業鏈條,變微量為份量。四川瀚源有機茶業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入駐農副産品加工園區,計劃投資5000余萬元改建茶園,引進抹茶紅茶加工生産線,緣于鳳凰湖村打造了産業鏈條,商貿、旅遊資源的疊加,可為茶企帶來發展的契機。

示範帶動增收,變少量為力量。試點區域40多個家庭作坊收購鮮葉、加工幹茶,示範帶動了5000多戶農戶增收。

以獎代補引導,變變數為大量。梅嶺村改變過去政府包辦的方式,實施以獎代補,引導試點區域內相對集中的農戶戶內自行改造,對戶外庭院適當補助,吸引了1000戶農戶改造庭院,目前已完成600余戶。

投工投勞參與,變儘量為能量。對於缺資農戶,民生村通過“一事一議”方式,經過村民表決同意後,採取農戶投工投勞的方式,代替資金投入。如到農戶家的“入戶路”,只要農戶投工投勞平整了老路基,村上就可出資為其硬化。

採取上述措施後,變幹部演“獨角戲”為全民“大合唱”,大家共同打造“五好兩宜”和美鄉村。

【責任編輯:楊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