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資陽安岳:土家族女青年的“牛”路子

2024-12-20 14:00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年來,資陽市安岳縣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基層治理全過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40歲的蒲擴林,是一名土家族女青年,也是安岳縣元壩鎮西泉村龔發明肉牛養殖場的負責人。在過去的11年間,養殖場從僅有的6頭牛起步,逐步發展壯大,如今已擁有99頭牛的養殖規模,已成為當地養殖産業的一面旗幟,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從6頭牛到肉牛養殖場

“牛吃得好,才能長得好。”12月17日下午,在龔發明肉牛養殖場,蒲擴林正忙碌著給牛投喂草料。她仔細地觀察著牛吃草料的神情,看著牛兒們咀嚼時滿足的神態,蒲擴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心裏默默盤算著這一批牛的生長狀況和未來的出欄計劃。

2013年,蒲擴林與丈夫懷著對故鄉的眷戀和對養殖産業的憧憬,毅然決定回到家鄉開啟肉牛養殖事業。創業初期的6頭牛,既是她夢想的起點,也是沉甸甸的責任。當時,她面臨著資金短缺、技術匱乏、市場認知度低等諸多困難。然而,這些困境並未阻擋她前進的步伐。

向親朋好友籌集資金、找行業專家拜師學藝、利用人脈關係拓展市場……十多年來,蒲擴林與丈夫走南闖北、東奔西走。“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一切都是值得的,挺好的。”當她提起這十多年的肉牛養殖經歷時,蒲擴林的情緒明顯有些激動。

“夏天,為了降溫解暑,我們在牛棚安裝了四台冷風機。”“冬天,我們還會給牛煮姜糖水……”十多年來,每批牛犢在蒲擴林的悉心照料下都茁壯成長,存活率與出欄率均穩步提升。從最初的6頭牛,到如今已經成為擁有99頭牛的頗具規模的肉牛養殖場,蒲擴林的“牛”路子,越走越“牛”!

99頭牛還遠遠不夠

蒲擴林介紹稱,她飼養的肉牛是內蒙的品種,內蒙牛以其獨特的體質與優良肉質而聞名。“綿陽有一家肉牛‘轉机站’,我們一直在那裏買牛。”蒲擴林説,“每次去選牛,我都和家人仔細觀察各類牛的體型、毛色、精神狀態等特徵,因為哪怕細微的差別都可能影響到後續養殖的效益。”

隨著肉牛養殖規模逐步地擴大,蒲擴林心裏十分清楚,市場拓展已經成為當下至關重要的任務。她的丈夫龔發明,在家庭肉牛養殖事業中,無疑扮演著“行銷經理”這一關鍵角色。“我們家的肉牛一旦出欄,就會賣到在重慶、內江等地。”龔發明告訴記者。

為了更好地拓展市場銷路,龔發明每天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路上了解各地肉牛養殖市場的發展動態,如果價錢合適,他便會積極主動地去聯繫各種各樣的銷售渠道。無論是大型的肉類加工廠,還是小型的牛肉零銷商,龔發明都一一去溝通洽談,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提升銷量的機會。

“99頭牛,還不夠!”經過長期的“線上+線下”市場調研,蒲擴林堅定地認為,從當前的市場需求以及發展形勢來看,養牛這個行業的市場前景比較廣闊,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她覺得後續有必要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以獲取更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致富不忘鄉親們

“牛兒肥起來、錢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這是蒲擴林的願望。如今,隨著她的肉牛養殖事業蒸蒸日上,規模不斷擴大,自家的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然而,蒲擴林並不滿足於此,她心中始終裝著鄉親們,一心想要帶動左鄰右舍共同踏上致富的道路。

由於肉牛養殖需要大量的草料,蒲擴林將目光投向了附近農戶家中的秸稈。以往,這些秸稈常常面臨著亂丟亂放的問題,既浪費資源又影響環境。蒲擴林以適當的價格收購農戶的秸稈,為他們開闢了一條新的增收渠道,既美化了農村環境,又切實增加了農戶家庭收入。

此外,蒲擴林深知牛糞對於農作物的生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於是,她和丈夫主動開車將牛糞運送到農戶的田裏,免費供大家使用。這一舉動既解決了養殖場牛糞處理的難題,又為農戶們節省了購買化肥的成本,有效促進了農田土壤肥力的提升和農作物的生長,實現了種養的良性迴圈。

面對那些慕名而來、虛心請教養牛技巧的農戶,蒲擴林主動承擔起培訓重任。她將自己多年積累的養殖經驗,如肉牛的品種選擇、飼料搭配、日常照料、疾病防治等,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農戶們。在她的耐心指導下,越來越多的農戶掌握了養牛技術要領,開啟了自己的養殖事業。

“同築民族情,共走致富路。”蒲擴林始終堅守著這樣的信念,在安岳縣元壩鎮一直扮演著民族團結的踐行者與鄉村致富帶頭人的雙重角色。蒲擴林表示,未來,她定會秉持初心,繼續在民族團結的道路上努力奮進,深挖肉牛養殖産業潛力,拓展多元經營模式與合作路徑,讓更多的農戶深度融入肉牛養殖産業鏈條,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楊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