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專家學者高度評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新實踐

2024-12-18 16:08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12月16日,由民族文化宮、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覽展示研討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

研討會上,聚焦由國家民委主辦、自2023年8月1日在民族文化宮展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以下簡稱“鑄牢展”),與會專家學者表示,“鑄牢展”緊扣主線,突出體現共同性,勾勒出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脈絡,著力講好文物古籍背後蘊藏的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的故事,是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次實踐探索。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為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歷史探索新的敘事體系和話語體系

從代表史前文化大交流輝煌成果的彩陶文化之馬家窯陶壺到唐朝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琴與長鼓,從喀喇汗王朝的桃花石可汗銅幣到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紙幣實物中統元寶交鈔,從見證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清代彝文古籍《西南彝志》到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清康熙年間刻本蒙古文、藏文《大藏經》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現場。石建杭攝

走進“鑄牢展”展廳,一件件文物古籍從歷史深處走來,展現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歷史基因,記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歷史,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文物古籍承載文明、跨越古今、見證歷史。國家民委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充分發揮文物古籍在歷史敘事中“自帶流量”的優勢,著力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創新推出“鑄牢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現場。石建杭攝

展覽從國家民委系統15萬件文物、50余萬冊古籍中,精選出體現共同性、融合性的展品,同時協調各省區市給予借展複製支援,最終以2100余件展品形成“大一統”“大融合”“大團結”3個單元,鋪展開一幅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遼闊疆域、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輝煌中國歷史、共同創造燦爛中華文化、共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宏闊畫卷,以展覽展示的方式豐富和充實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2024年12月16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覽展示研討會”在民族文化宮召開。謝一丁攝

“‘鑄牢展’把中華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哲理分析透、學理梳理清、道理講明白,堅持問題導向,以學術講政治、以歷史釋原理,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彭勇表示。

新疆師範大學教授王平認為,展覽用實證的方式,對歪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些錯誤史觀,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有理、有據、有力的批駁。“展覽展出了1980年在新疆阿圖什縣(今阿圖什市)出土、背面銘文中有‘桃花石可汗’字樣的喀喇汗王朝銅幣,這也是一枚宋代銅幣。在當時,桃花石意指‘中國’。這充分説明,宋代時西域雖然遠離中原,但這裡的王國依然有著濃厚的中國一體意識。這也生動地反映了新疆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巫新華看來,“鑄牢展”通過明線與暗線交織鋪陳以及細節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共有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予以了生動展示和詮釋。“‘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天人合一’……這些在中華文明長河中既一脈相承又不斷發展的傳統文化理念,在展覽中有豐富而直觀的體現。廣西田陽的舞獅面具、雲南的獅頭面具、青海土族的獅面具,烙印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一件龍舟模型,24位不同民族的劃手齊心協力划動船槳,這是各民族龍舟競渡過端午的藝術還原……”巫新華説。

北京市民宗委副主任、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副會長丁希松同樣表示,“鑄牢展”既是文物古籍大展會,又是思想文化的大展會。展覽在如何拓展文物古籍的價值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方面探索了路徑。

取意“瓣瓣不同、瓣瓣同心”的“花瓣古籍墻”,象徵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集大成的“集思柱”,用各民族樂器精心打造的取意“萬方樂奏”的“樂器墻”等,與展覽主題緊密融合,形成有機整體,帶給觀眾極強的視覺震撼和觸動心靈的感染力。

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鑄牢展”突出“五個共同”內涵,探索全新的敘事體系、話語體系,展現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歷史,勾勒出各民族交融匯聚形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壯闊圖景,彰顯了中華民族“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

引發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自2023年8月1日開展以來,“鑄牢展”接待了全國各地各界團體3000余家超過27萬人次,累計講解場次達3800余場,取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文博界相關人員認為,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一次示範引領,為文博機構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了樣。

2023年9月16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嚴慶等走進“鑄牢展”展廳,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中央民族大學2.3萬餘名學生講授“開學第一課”。

在這場沉浸式的現場教學中,學生們通過“展覽+授課”深入探尋民族團結的文化根脈,見證中華文化的根深葉茂,深刻感受“五個共同”,深切感悟“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今年5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教育部紀檢監察組黨支部與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黨支部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同樣將活動地選在了“鑄牢展”。

聆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感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多元共融、凝聚不散的厚重歷史……大家紛紛表示,通過參觀,更加了解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勇進取、不斷取得勝利的恢弘歷史,更加深刻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

“鑄牢展”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吸引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70多所大、中、小學學生到場學習,在圖文並茂的展示中,“愛我中華”的種子深埋青少年心靈深處;

近萬名民族工作者來此接受培訓,在深入淺出的講解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根基愈發牢固;

3000多個社會團組前來參觀,在精彩紛呈的展陳裏,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浸潤心田……

“血脈相連、命運與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大團結”……展覽留言簿上,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切共鳴。

今年9月底,由榮獲全國少數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代表組成的2024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走進“鑄牢展”,沉浸式感受民族團結的一脈相承與精神力量。

“整場展覽氣勢磅薄、主題鮮明、邏輯嚴密、展品豐富、講解專業,通過展覽,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一件件文物古籍,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過去中華民族有著怎樣燦爛的文化,以及今後應該怎樣去傳承和創造更加燦爛的文化,去促進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

在參觀過程中,參觀團成員感慨頗多、感觸頗深。

▲12月15日,參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覽展示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參觀文物古籍展。謝一丁攝

“站位高、定位準、內容全、素材精、講解美、形式佳,這是‘鑄牢展’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副院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于志勇表示,“堅定不移地堅持文物工作的意識形態屬性,把握好根本原則與基本立場;旗幟鮮明地深刻闡明文物展示宣傳所面對的歷史與現實問題;持之以恒地聚焦思想文化宣傳重點,不斷增強知識積累與社會歷史文化教育品質。這些‘鑄牢展’都做到了。”

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陶少藝認為,“鑄牢展”遴選那些對各民族共同締造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傢具有高度表徵力的歷史見證物,根據展覽主題設置觀眾喜聞樂見的社教活動,研發“有故事”的文創産品,進一步拉近展覽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吸引越來越多觀眾,進而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持續優化提升,不斷復刻聯動,開拓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新局面

豐富展陳內容、完善講解詞、利用新媒體和新技術手段增加互動體驗……在觀眾熱情觀展的同時,“鑄牢展”也在持續優化提升,不斷推陳出新,讓流量變“留量”。

一年多來,“鑄牢展”增設了一批實物、圖片,修改完善大綱文字及講解詞,增加“鑄牢展”西藏專區,包括明清宮廷傢具展、中央政府與歷世達賴班禪往來文物展,全面提升觀展沉浸感與科技感,更好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作用。

▲12月15日,參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覽展示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參觀文物古籍展。謝一丁攝

“從‘鑄牢展’最初籌備,我就一直參與和關注,每次來觀展,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新的收穫、新的思考。比如現在‘大團結’單元的結語部分,新增加國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成果介紹,與時俱進地豐富展陳。”彭勇説。

新媒體與新技術的引入,使展覽更為生動、互動性更強,更具吸引力。“我們對‘大團結’現有展廳佈局進行調整,以更加立體的新形式呈現新時代偉大成就,特別是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新的歷史性成就。同時更新引入現代化多媒體互動展示手段結合高清動態影像資料,全面提升觀展的沉浸感與科技感。”民族文化宮展覽館副館長王海介紹説。

“鑄牢展”在鑄牢宣傳教育上落實了新史觀、建立了新敘事、樹起了新標桿,打造出一個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國家級大展。這一展覽模式也不斷在全國多地進行復刻,示範帶動,多線聯動。

2023年8月,由民族文化宮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委共同策劃、合力打造的伊金霍洛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覽館投入使用。展覽館連結全旗資源,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融入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覆蓋全域、輻射全局。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館是昌吉州與民族文化宮有效合作、開展文化潤疆的另一個生動實踐。昌吉州“鑄牢館”是西北地區首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館,自今年9月10日起正式投入使用後,已接待觀眾3萬多人。

“讓歷史發聲,讓文物説話。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豐富展陳內容和方式,讓主題館為文化潤疆、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發揮積極作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委統戰部副部長何偉華表示。

“眾力並,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下一步,國家民委將加強指導、統籌資源,民族文化宮發揮優勢、主動作為,充分發揮“鑄牢展”的作用,為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建廣闊平臺,開拓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新局面。

來源:國家民委公眾號

【責任編輯:楊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