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勁帆歸海澳,門迎萬里風——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紀事

2024-12-15 14:33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這是2024年8月8日拍攝的澳門和橫琴晨曦景色(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題:勁帆歸海澳,門迎萬里風——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紀事

新華社記者劉暢、劉剛、洪澤華

海風縈繞過中國南海之濱一座座嶄新的城市高塔,輕拂澳門碎石路上的每一道溝褶,如時光展開繾綣畫卷。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孤苦亡告,眷懷祖國”的遊子終於回到母親懷抱。那是刷新中華民族歷史的高光時刻——澳門翻開“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歷史新頁。

廿五載濠江奔涌、奮楫揚帆,“一國兩制”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在澳門得到全面準確貫徹落實,“充滿喜和樂”的南海古城搭上國家發展的高速列車,擦亮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書寫了“祖國好,澳門會更好”的精彩故事。

勁帆歸海澳,門迎萬里風。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化,得益於“一國兩制”方針的全面貫徹,得益於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援,得益於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積極作為和澳門社會各界的團結奮鬥。

悲喜大三巴——穿越歷史之門,共用盛世榮光

當晨輝傾灑在大三巴牌坊斑駁的花崗石墻上,澳門迎來新的一天。世界各地遊客踩著葡式碎石路聚攏而來,在雕刻著異國神龕的石門上探尋這座城市的歷史。400多年前,來自地球另一端的冒險者踏足於此,澳門有了Macau的名字。後來,澳門與祖國母親離散,成為哭泣的“七子”之一。

回歸祖國前,澳門經濟衰敗,失業率高企,社會治安混亂……那時有人説,香港電影裏出現澳門大三巴的鏡頭,一定是要有壞事發生了。

  遊客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拍照(2024年12月7日攝)。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1999年12月20日,歷史終於迎來翻轉,重回祖國大家庭的澳門開啟時代新頁。從此,大三巴的鏡頭伴隨越來越多喜事盛事。

如果説回歸是一道門,那麼透過歷史的取景框,人們看到的是澳門居民當家做主的欣喜,是共用收穫的歡愉,是人生更加廣闊的可能性。

76歲的姚鴻明是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原負責人。“回歸祖國讓澳門人得以真正自己管理澳門。各街坊代表一致同意,在工作方針里加一句‘共建特區’。”他説,回歸後街坊總會這個有全澳門最大“居委會”之稱的社團組織,通過不同渠道向特區政府提出各方面意見建議,為澳門發展貢獻“草根力量”。

“共建特區”體現的正是“澳人治澳”的方針與精神,這是回歸祖國後澳門居民感受最大的變化,在特區治理的不同場景中得以反覆實踐。

“我們接觸了200多個社團、4700多名市民,匯總了方方面面意見,集中起來就成為了我們的參選政綱。”“我們有非常可愛的愛國愛澳社團,有非常親近、平和、健康而且體諒人的百姓……我有信心和團隊一起把澳門發展好。”澳門特別行政區候任行政長官岑浩輝談到參選過程時説。

回歸祖國後,澳門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依法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廣大澳門同胞依法享受前所未有的廣泛權利和自由。作為祖國大家庭的成員,擁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民主權利;作為澳門的主人翁,承擔建設特別行政區的歷史責任。

上了年紀的澳門居民很多有這樣的經歷:在澳葡管治時期,華人領身份證要用葡文填寫資料。但多數華人不會寫葡文,請葡萄牙的工作人員代寫要額外花錢。花不起錢的人就只好不領身份證,成為“沒有身份的人”。

去年底,特區政府因應電子政務發展推出新一代澳門居民身份證,居民可在24小時自助服務機上輕鬆辦理更換。

印有金蓮花的澳門身份證,背後是特區政府給予居民的幸福保障——出生津貼、15年免費教育、醫療補貼、現金分享,以及相關的就業保障和創業資助……

  2024年12月2日,市民在澳門金蓮花廣場散步。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回歸祖國後,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援下,澳門經濟高速發展。統計顯示,特區政府財政儲備由回歸時的130億澳門元增長到近期的近6170億澳門元。政府“錢袋子”鼓了,把經濟發展成果轉化為社會福利分享給全體市民。

澳門回歸前夕,醫科畢業的張昊任被派往北京交流學習,因此愛上北京的她在回歸後北上創業,專注于當時在內地剛起步的大健康産業。2023年,張昊任帶著被國家藥監局認定為“國內首創”的數字醫療技術,回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落戶。一年後,公司被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澳門回歸祖國成就了張昊任的精彩人生。她説,吸收了“兩制”營養的橫琴是中國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現在要抓住機會,乘勢而上。“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隨著澳門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越來越多澳門人投身創業,去實現更大的夢想。”

25年來,祖國始終把澳門作為掌上明珠,始終是澳門保持繁榮穩定的最堅強後盾,始終為澳門發展提供最大機遇。

“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站在新起點,我們要總結經驗,更好推進‘一國兩制’實踐,體現‘一國兩制’優勢。”岑浩輝表示。

媽閣望故鄉——這扇心門朝向責任、朝向國家

位於澳門半島內港的媽閣廟曆盡滄桑,祈求平安的香火從未中斷。鮮為人知的是,在媽閣廟身後有條細長的陡坡,在澳門的地理志中叫“萬里長城”。

“這裡有澳門人的家國情懷,也是對國家的集體記憶。”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説。

在澳門,愛國是最大的政治共識。

2021年7月12日,小朋友參觀在澳門舉行的“中國共産黨的100年”大型圖片展。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澳門2009年完成維護國家安全的本地立法。法律利劍高懸,確保了國家對澳門行使主權,也維護了澳門社會和諧穩定。

2023年5月18日,順應澳門維護國家安全新的形勢需要,《修改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在懸挂著國徽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全體會議廳獲得全票通過。配合國安法修改,澳門相繼完成行政長官選舉法和立法會選舉法的修改,讓“愛國者治澳”原則更加有法可依。

“修訂民生方面的法律時,各個階層、領域,不同的利益群體會有不同的要求。但在落實維護國家安全法方面,我們基本上沒有爭議。因為都有一個共識——國家好,澳門就好。”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高開賢如是説。

“澳門居民愛不愛國?看看2008、2020這兩年的新聞,就知道什麼是血濃于水。”澳門紅十字會主席助理魯凡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澳門特區政府、澳門基金會和社會各界積極支援救援、賑災和重建工作,累計援助資金逾56億澳門元。在當時人口不到55萬人的澳門,相當於每位居民支援了一萬多元。

2020年2月6日出版的《澳門日報》刊載了這樣的消息:澳企向內地捐贈的一批疫情防控物資——口罩5600隻、防護衣2000件、護目鏡800副,青茂口岸快速驗放,“零延時”通關。幾乎同時,澳門歸僑總會募集近百萬個醫用口罩,交付內地抗疫前線。當時,內地網民深情回應:“澳門,等疫情結束,我一定去撐你!”

在澳門,愛國是對祖國清澈的情懷和深刻的理解。

“當我看到國旗上熠熠生輝的星星和漂亮的紅旗時,它就成了我心中揮之不去的那一抹中國紅。”澳門教業中學小國旗手石芷函把這樣的情感寫進了作文。

2024年11月22日,學生在澳門教業中學操場舉行升國旗儀式。新華社記者 王益亮 攝

如今,澳門所有學校升挂國旗全覆蓋。“國旗手”意味著在品德、學習、綜合素質等方面成績突出,學做、爭當國旗手在校園中蔚然成風。

回歸祖國後頒布的澳門《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明確將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定為澳門教育的總目標之一,並依此制定各學科“基本學力要求”。“正確認識國家和澳門的歷史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納入為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中國歷史已列為澳門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

“在大學階段,憲法、基本法、國家安全等課程列入通識必修課,教學時數須達45小時。”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駱偉建説,特區政府在公務員錄用考試中也引入憲法、基本法、國家安全等內容,合格者才能成為管治團隊一員。

在澳門學子的升學、求職簡歷中,有赴內地實習的經歷常被突出呈現,了解國情被視為“更有競爭力”的體現。

曾參加“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的澳門青年楊駿説,在上海了解到百姓訴求和願望如何轉化為國家政策,進而落實到地區、部門具體工作中。這樣的經歷對他後來投入澳門青年社團工作助益匪淺。

聯通十字門——面向未來敞開機遇之門

搭乘新開通的澳門城市輕軌,從古老的媽閣廟到新橫琴口岸只需二十幾分鐘。車窗外,橫琴十字門中央商務區的摩天大樓與澳門新興建築群交替閃現。流動變換的城市天際線下,“一國兩制”創新實踐生動展開。

乘客乘坐澳門輕軌首班車前往橫琴站(2024年12月2日攝)。新華社發 (張金加攝)

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會委員楊道匡認為,回歸後澳門海岸線與天際線的巨大變化,是“一國兩制”制度安排下,中央政府支援澳門打通發展瓶頸的生動體現。中央為澳門增加土地面積、明確海域面積,不斷改善營商環境,為澳門跨越式發展釋放更廣闊空間。

從批准澳門填海造地建設新城區,到劃定澳門85平方公里海域,再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分線管理封關運作,用以探索“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合作新模式……中央支援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初心從未改變,力度持續加大。

漫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新的寫字樓拔地而起,新的景觀大道花香四溢,新的道路、車站、隧道、橋梁展現“未來之城”的動人英姿。這些景象背後,還有更多喜人的探索,從軟硬環境支撐的多元新産業到“澳味”十足的新家園,從粵澳一體化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新體系到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新體制,共構出生機勃勃的發展圖景。

走進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淡淡的咖啡香混著雨後青草的氣息,這裡是很多澳門青年“夢開始的地方”。納金科技董事長雷震辦公室的窗外,近景是橫琴“天沐琴臺”地標,遠景是澳門氹仔金光燦燦的建築群。

2014年,雷震在珠海註冊納金科技,主攻柔性透明導電材料創新與應用,核心産品是奈米銀線。2018年,該項目獲得阿里巴巴全球諸神之戰創客大賽全球總冠軍。3年後,雷震攜納金科技有限公司落戶橫琴。

雷震説,公司研發的柔性屏觸控材料獲得了數百萬片量産規模,實現了“打破國外壟斷、做中國自己的材料”的夢想。更讓他欣慰的是,與早年澳門青年創業集中于手信店、早餐檔、咖啡館相比,越來越多新一代創青登上了高科技賽道。

“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是澳門參與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戰略的任務單。

完成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著力推動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産業的發展——被稱為“1+4”的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是特區轉型升級的必答題。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説,“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不是澳門的盡頭,而是新的發展開端和起點。“一國兩制”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制度安排,要從發展角度展望澳門的未來。

25年來,澳門“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不斷化為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場景——

以20秒通關速度穿越兩種制度、兩種貨幣區、兩個關稅區,坐上舒適的通勤巴士抵達辦公室時,手上的早餐依然熱乎;開著右舵的澳門牌照車輛駛入左舵車流的馬路,自如安心如本地司機;住進“橫琴新街坊”的澳門老街坊們,生活安樂,溫情如常……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認為,深合區建設正在重塑澳門青年的地域觀念和職業規劃,年輕一代更加關注內地廣闊市場發展潛力,而跨地域發展機遇激發青年的上進心,推動青年積極提升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

“2020年,我從國外留學回到澳門。一天經過西灣大橋,橫琴闖入我的視線,就像橫空出世的一座新城。”澳門青年藝術家官宏滔説,澳門與橫琴的緊密聯繫帶給他靈感,日後創作出了《連城》系列藝術作品。

“我用小時候摺紙的方法,把兩個城市的平面圖像結合成為一個圓,這恰好可以形容我眼中橫琴與澳門相融相交、共贏合作的關係。”官宏滔説。

這是2024年7月5日拍攝的澳門旅遊塔和橫琴、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張金加攝)

十多年前,十字門水域是一道夜景分界線,澳門一邊燈火璀璨,橫琴一邊漆黑暗淡。而今,這道淺淺水灣兩側早已燈火同輝、燦若銀河,從一個側面定格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灣區之夜,點點星光輝映萬家燈火。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的寫字樓裏,“90後”企業家黃茵正和團隊制定方案,要趕在耶誕節假期前向巴西客戶推介中國內地企業的産品。澳門大學教室中,思考的火花不斷迸發,首批獲大灣區執業律師資格的黃景禧正在給學生上一節生動的案例教學課……

在更遙遠的宇宙星河裏,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澳科一號”正在觀測南大西洋上空地球磁場。普通而安詳的日日夜夜匯聚成振奮人心的偉大時代,澳門同胞正以昂揚之姿扛起大國公民的責任,擦亮“中國澳門”的驕傲姓名。

【責任編輯:倫曉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