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丨此心安處是吾鄉——訪旅居澳門的國際人士
新華社記者王露、郭雨祺、劉暢
2024年7月6日拍攝的澳門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金加 攝)
31年前,現任澳門大西洋銀行行政總裁的葡萄牙人卡洛斯·阿爾瓦雷斯(中文名區偉時)曾來這裡度假。如今,他已經在澳門工作了6年,“友善”“便捷”是他對澳門最大的感受。
“澳門的社會環境非常友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在這裡可以輕鬆找到全球各地風味的飯館和價格實惠的米其林餐廳。”區偉時認為,他舒適的生活得益於澳門獨特歷史背景帶來的東西方文化交融與碰撞。
2023年7月5日拍攝的澳門大西洋銀行行政總裁、葡萄牙人卡洛斯·阿爾瓦雷斯(中文名區偉時)。新華社發(張金加 攝)
2023年,澳門特區政府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涵蓋綜合旅遊休閒、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重點産業,推動澳門經濟可持續和高品質發展。
作為金融領域從業者,區偉時非常關注這一政策。他表示,經濟適度多元化有助於澳門吸引更多跨國企業投融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將進一步惠及澳門人的生活。
同樣來自葡萄牙的若昂·西蒙斯(中文名朱奧)是澳門城市大學葡語國家研究院的助理教授,他在這裡生活已有12年。2007年,大學剛畢業的朱奧被公司派到澳門實習,儘管時間不到1年,但他很快喜歡上這座似曾相識的城市。
兩年後,朱奧重返中國,先後在北京和武漢學習中文。2012年,30歲的朱奧辭去西安的外教工作,和妻子回到澳門。他説:“澳門很特別,這裡的建築、飲食、語言和朋友都讓我有家的感覺。”
2024年11月21日,澳門城市大學葡語國家研究院的助理教授、來自葡萄牙的若昂·西蒙斯(中文名朱奧)在辦工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王露 攝
今年7月10日起,國家出入境管理局為非中國籍澳門永久性居民簽發往來內地通行證,有效期5年,期內可多次來往內地,每次停留不超過90日。新政策鼓勵且更加便利非中國籍澳門居民到內地投資、探親、旅遊、商務、研討及交流,進一步推動兩地人員交往、經貿往來和互利合作。
朱奧便是該項舉措的受惠者之一。“2012年我們在珠海買了房,每次花兩三個小時在口岸排隊往返澳門通勤。現在有了這張新證件,只需要幾分鐘便可輕鬆過關。”他説。
來自美國的托德·萊爾·桑德爾(中文名申大德)也有相同的感受。
作為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申大德會和同事從學校步行到橫琴口岸,快速過關享用午餐後,再走回學校上課。“這種體驗很新奇,這是‘一國兩制’方針在澳門的具體實踐,也是澳門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成果表現。”他説。
2024年11月14日,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來自美國的托德·萊爾·桑德爾(中文名申大德)在辦公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梁家駿 攝
2012年申大德剛到學校任教時還是在氹仔的舊校址上課,有時他會去隔海眺望正在建設的橫琴島。2年後,申大德和家人搬入新校區第一批開放申請的宿舍。“現在橫琴校區滿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老師和工作人員。”
在澳門工作近13年,申大德很享受這裡的生活步調。在他眼中,澳門居民非常有禮貌也很守秩序,外國人即使不會説粵語和普通話也可以在這裡生活得很舒適。
同為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若澤·萊安德羅(中文名利天佑)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葡語系國家、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等領域,最新課題是從國際關係和政治學角度探討中國與葡語國家關係。
2014年,利天佑開始進行“一帶一路”研究,目前已出版2本有關書籍。他對自己的職業有著強烈的認同感:“我非常喜歡澳門,我為這所大學感到驕傲,為我的工作感到自豪。”
利天佑非常期待澳門能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優勢,進一步拓寬與葡語國家合作機會。“大灣區擁有龐大的經濟體量、先進的科技創新、高端的技能人才,這些特點都非常契合葡語國家需求。”他説。
12年前,利天佑和妻子決定來澳門工作,在這裡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時至今日,他見證了澳門的發展,也對這座城市産生了濃厚的感情:“我的家在澳門,我的生活也在澳門。每當有人問我來自哪,我的答案都是澳門!”
2024年7月6日拍攝的澳門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金加 攝)
近年來,澳門經濟穩中向好,適度多元發展初見成效,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看好澳門的潛力與機會。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澳門外地僱員總數已超17.5萬人,較上一年增加2萬餘人。
不久前,申大德和妻子看了一場西班牙歌劇表演,他説他很享受澳門打造“演藝之都”帶來的新鮮文化。利天佑將中國與葡語國家關係研究視為終身事業,並把自己比喻為播種的園丁,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學生們在各自工作領域閃閃發光。朱奧時常懷念在北京讀書的日子,他期待退休後能和家人搬回內地。區偉時則相信,即使以後離開澳門,他也會非常想念這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