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兩岸社會保障論壇開幕,共探創新合作之路
2024年11月15-16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台灣研究院以及廈門市臺港澳與特區經濟研究促進會承辦的“第七屆兩岸社會保障論壇”在廈門大學召開。
論壇現場
此次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鄭州大學、西北大學、湘潭大學、內蒙古大學、河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暨南大學、福州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吉首大學、杭州師範大學、河南師範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師範大學、華僑大學以及台灣大學、義守大學、金門大學等海峽兩岸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參會。論壇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大學教授高和榮主持。
廈門大學副校長吳超鵬出席並致辭。吳超鵬代表廈門大學向參會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回顧了廈門大學的發展沿革與台灣研究院學術機構的概況,提出應積極發揮自身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通的優勢,不遺餘力地加強和密切兩岸溝通和交流,希望兩岸學者在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以增進兩岸民生福祉為宗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指出兩岸社會保障論壇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他希望兩岸同胞以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為目標,以增進兩岸民生福祉為宗旨,為兩岸人民能夠更好的融合發展做貢獻。
金門縣“議長”洪允典談到兩地人民在經濟、文化和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往來與合作。強調要以民生為本,加強兩地基層治理的溝通協調,著力解決兩地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保障問題,共同譜寫兩岸融合發展新篇章。
中國國民黨中常委陳俗蓉作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增進民生福祉》的主旨演講。她認為民生問題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基石。在兩岸民眾交往交流的背景下要建立健康保險資訊互通平臺、制定符合雙方需求的服務標準與專門的協同機構、建立養老金合理對接機制與開展兩岸社區結對共建活動等對策。
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思考兩岸民眾關於民生保障的發展定位。他希望兩岸同胞相互借鑒兩岸社會保障領域的優點共同推動兩岸民生事業,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為兩岸民眾的幸福、安康而奮鬥。
上半場主旨演講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主持。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原司長、中國社區發展協會會長陳越良從社區治理的視角分析兩岸民眾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他希望通過基層治理合作與創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追求而奮鬥。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席恒作了《以社會保障創新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主旨發言。他以兩岸融合發展中的政策演進為起始,分析兩岸融合發展中的社會保障,提出要創新社會保障管理、政策與服務,同時建議為兩岸社會保障融合發展進行相關議題、知識與政策準備,為建立社會保障專項基金與穩定的社會保障預期而奮鬥。
台灣大學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杜宗禮作了《台灣職業精神疾病診斷》的主旨發言。他以台灣醫學中心2015-2022年間的門診評估報告為案例分析職業精神疾病的原因,提出要以公權力介入與提供經費支援、需要企業改善工作環境、相關專業人員主動參以及加強宣傳等建議。
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周志懷作了《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增進臺胞民生福祉》的主旨演講。他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為增進臺胞福祉奠定了物質和政治基礎;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是對台灣同胞最大福祉的基本論述。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服務分會名譽會長、北京曜陽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江丹作了《攜手共進,共促兩岸養老服務交流發展》的主旨發言。她認為提升養老服務品質是我們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公益基金會繼續發揮自身作用,期待與台灣同胞開展更多合作交流,為兩岸老年人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屏東迦樂醫院前院長龍應達作了《長期照顧機構住民約束與人身安全機構的探討》的主旨演講。他通過研究長期照顧機構的約束行為,旨在為長期照護機構提供倫理法律政策來保護年長住民權益,並提出改善措施以確保老年群體的人身安全和尊嚴得到保護和尊重。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作了《數字經濟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的主旨發言。他認為數字經濟給社會保障制度帶來了新機遇和挑戰,提出應完善新業態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利用數字化提升社會保障治理效率,以及探索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融合發展。
下半場主旨演講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主持。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建定作了《社會保障制度與國家政治建構》的主旨演講。他運用歷史分析法解釋社會保障制度與政治建構之間的關係,即固化、變革了國家政治傳統、塑造了超國家關係與促進了超社會制度關係的研究。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服務分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青連斌作了《旅居養老是值得拓展的兩岸社保合作新領域》的主旨演講。他認為應大力發展兩岸旅居養老的獨特價值,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推動兩岸經濟合作與實現兩岸社會資源的共用。
金門大學教授朱僑麗作了《CES-D與MHI對憂鬱傾向在不同年齡層切點的比較》的主旨演講。她通過分析社區居住成年人的憂鬱症狀,進而得出評估不同年齡組憂鬱傾向的最佳MHI-5切點分數的研究。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作了《社會保障制度要增強普適性》的主旨演講。他從確立社會成員平等的社會保障權益、保持法定社會保障項目適度待遇與增強互助共濟性等維度闡釋社會保障制度的普適性。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作了《中國式養老的歷史變遷與現代重構》的主旨演講。他提出要推動中國式養老發展的方略需倡導新時代老齡文明;要以文明水準等來審視中國式養老;要從家國一體與共建、共治、共用的視角推動中國式養老的發展。
此次論壇不僅是智慧的碰撞更是心靈的對話,旨在深化兩岸社會保障領域的緊密合作與廣泛交流。期待通過本次論壇能夠促進雙方在政策、理論、實踐等領域的深入探討,切實為兩岸民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構建更加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
當日下午,大會同步舉行了“兩岸醫療保障研究”“兩岸養老保障研究”“兩岸勞工與身心障礙者保障研究”“兩岸社會融合研究”“兩岸社會慈善與社區治理研究”以及“學術新銳論壇”,近200名專家學者、學術新銳發表了自己的學術見解。
分論壇結束後,河南大學淩文豪教授主持了第七屆兩岸社會保障論壇閉幕式。
北京海峽兩岸社區發展研究中心高級顧問連耀山作了“因熱愛而堅持,因堅持而美好——兩岸社區中心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的民生福祉”的主題發言。他認為未來應探索更具包容性和多樣化的民生合作項目,為兩岸居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與增進彼此認同感與歸屬感。
台中市卓越青工總會會長、金門大學教授劉燈鐘作了“台灣受虐兒童處理機制研析”的主題發言。他認為應綜合考量兒童的身體狀況、行為模式、父母意圖等因素並呼籲加強跨部門協作、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為受虐兒童提供更為全面和溫暖的保護體系。
首都師範大學龍玉其教授作了“民生保障維護國家安全的機理闡釋、實踐反思與路徑方略”的主旨發言。他認為民生保障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從包容性、公平性、應急功能和可持續性等維度解析民生保障維護國家安全的路徑方略。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左停作了“比較視角下農民的職業退出與退休問題研究”的主題發言。他建議從創新土地退出補償機制、整合農業補貼政策和強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助力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張熠教授作了“人口第四特徵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主題發言。他認為中國代際人力資本進步是人口第四特徵的重要體現,建議從需求端入手推動政策優化與供給創新,以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浙江工業大學方巍教授作了“共同富裕社會建設進程中的基本生活保障:現狀與挑戰”的主題發言。他建議在完善制度吸納性的基礎上重點關注新經濟形態下靈活就業人員的生活保障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增強社會保障的公平性,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澳門社會保障學會理事長陳建新作了“澳門發展智慧養老的區域合作路徑——以長三角為案例”的主題發言。他分享了澳門在智慧養老領域的實踐經驗,認為未來智慧養老發展需要從深層次的區域聯動和技術創新來滿足老齡化社會的多樣化需求。
四川大學林熙副教授作了“從中斷點走向過程:我國城鎮中老年退休過程的軌跡類型與政策因應”的主題發言。他強調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應以公平性和靈活性為核心,需優化公共養老金制度和完善老齡勞動權益保護機制,進而為中老年人群提供多元化和人性化的選擇。
中國政法大學廖藏宜副教授作了“門診定點零售藥店的醫保監管形勢和監管思路”的主題發言。他認為管理制度到藥師配備再到處方藥銷售的合規性,都需要建立精細化的管理機制,以保障醫保基金的安全和高效運作。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席恒教授對論壇進行總結發言。他高度評價本次論壇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民生福祉的重要貢獻。希望在來年的論壇中,兩岸學者繼續加強在社會保障領域的廣泛交流與深度合作,期待在未來合作中能夠見證兩岸社會保障領域更多的豐碩成果,為兩岸人民的民生福祉和幸福生活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