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西部百縣,成都彭州如何成為那個“百里挑一”

2024-11-20 16:35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以下內容含推廣

活動現場各色體驗 / 圖源百里一·龍興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我們都很喜歡這兒。"面對已佇立無數歲月的龍興寺和剛剛開放的百里一·龍興集,“老彭縣”人萬大爺這麼感嘆著。

龍興寺前的塔子壩曾是彭州最鬧熱的壩子,講評書、玩魔術雜技、賣打藥,各自歸攏趕場的一群人,後來逐漸冷清的壩子,又因“新場”鬧熱了起來。

“彭州有什麼?”對於老彭州人來説自然如數家珍,位處成都北部,龍門山脈貫穿、湔江奔涌、往來煙樹、繁華如錦,山川勝景之後還有牡丹、宗教、古蜀、陶瓷等一系列文化沿革。然而幾多變遷之下,諸多日常圖景和記憶卻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中逐漸被忽略、被丟棄。

許多成都其他地區或外地人提到彭州,第一反應或許是丹景山、葛仙山、龍門山、白鹿上書院等較為分散的單點短途旅遊目的地,一日往返作為接觸自然的最佳行程,“過城而不入城”成為普遍現象。

彭州山中禪院

在都市文旅及深度體驗遊盛行的當下,單單會挖掘城市地域文化是不夠的,創新體驗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入局者在階段性的成果之後,下一個階段仍然需要根據變化進一步改善。百里一·龍興集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首揭面紗,共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線上各平臺曝光率超3000萬。亮眼的成績之後,是越來越多投向彭州核心城區與“一次性打卡地”龍興寺的目光,我們如何重新認識這個距離成都中心車程一小時的城市?

“上山不進城”的彭州?

“我們的客群來自哪?”這是項目運營團隊接手項目之時聚焦的第一個問題,西南地區有300多個縣城及縣級市,都有各自的模樣與真實豐富的氣息,彭州亦如此。在此之前,他們便全面深入地調研了此處,亦有三個發現令他們感到意外:

“其一是在彭州區域外的知名度調研中,我們發現十有八九都不知道龍興寺;其二是每年彭州的千萬客流中,百分之九十都直接上山不進城;其三便是超15萬方的項目體量,彭州本地市場可以支撐麼?也是基於調研結果,我們將客群定位於整個西南。”

而地域文化及城市特點則成為至關重要的一點,對於彭州居民是如此,對於外來遊客亦是如此。我們怎麼能夠發現城市的過去呢?

矗立千年的龍興寺 攝影:張勇

龍興寺素有“七佛聖地”之名,始建於東晉義熙年間(西元405年-418年),是一組完整的佛寺建築群,寺內的龍興舍利塔是中國現存19座佛祖真身舍利佛塔之一。“但現在的舍利塔是九十年代新建的,以前的斷開咯。”住在彭州北門的萬大爺是正兒八經的“彭縣人”,家距離龍興寺僅一個路口。在他的記憶中,年輕時候的龍興寺雖有三兩重大殿,但沒有僧侶,更沒有一絲的“輝煌”,那座馳名中外的舍利塔破爛不堪,塔身中部縱裂,搖搖欲墜地聳立在蒼松翠柏、井水泉眼(當地傳説塔下有九眼井,井水浸出,環繞塔身)之中,彭縣第一中學擇址此處,瑯瑯讀書聲環繞,莘莘學子偶會對著塔為自己的前程祈禱。


反而龍興寺山門外的壩子最為鬧熱,連通逾十條大街小巷,每逢星期天趕場日,便擠滿了人。旁邊的橫街子有許多茶舖子,進去的人都要“大聲武氣”地叫一聲:“堂倌,泡杯三花茶來”,邊上就是老菜市。

90年代後,彭縣北門外慢慢地有了很大的改變,農貿市場改變成蔬菜、百貨、農産品、水産品交易市場,彭州第一中學遷到紅照壁南街,那座聞名川內外,即將分崩離析的龍興舍利塔也拆除了,很快便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堅實的水泥鋼筋的混凝土龍興舍利塔。

它如同鄉愁的守望者和發展的見證者,沉默地注視著城市的有機生長與更新,不禁讓人想起那個沸反盈天的時代。“過去”是難以把握的,“詭秘離奇”的,“正在淡化的過去的遺跡在街道上展開——對於另外一個世界的遠景,建築的正面、壩子、鋪路石,都將隱藏在現代之中,就像東方寶石一樣”。

“但對於我而言,一切還在,只要有更多人記得,壩子和塔就還在,舊塔頂的石頭,不還在那兒麼?”為什麼因百里一·龍興集的興建而開心?可能那讓許多如萬大爺一般的老彭縣人重新回到壩子上。

現在的寺前廣場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李嬢嬢剛搬來彭州兩年,經常來龍興寺附近轉悠,百里一·龍興集開啟後,她則會轉更大一圈兒,她不清楚那些屋子裏是幹什麼的,但“人多鬧熱”。“我孫兒也會一起來,國慶的時候人擠人,好多他們年輕人喜歡的玩意兒。”

圓圓是生長于彭州的“新一代”,雖日常購物她還是更為喜歡去家附近的社區商業空間,“但百里一·龍興集的出現,可以説給年輕人帶來了更多元的生活體驗,漢服、遊街、表演、花墻等都很有意思,街區裏的超級茶館或許也可以説是‘新一代’的茶館。”

百里一·龍興集的一個靜謐午後 攝影:Simon©ZSDC


現有的城市地下並未埋葬理想的完整的過去,但無數記憶和期待,孔隙間真實可信的斑斕視圖,都在告訴項目團隊,市民們真心熱愛這個地方、這些文化,併為之驕傲。

“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它首先得使城市變好,再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城市。但難題就也在於,如何突出城市特點。”立體山水、古寺、趕場、牡丹等都不足以道盡彭州的資源優勢及特點,而面向西南,則還應擷取天府文化,但如何將特點放大,則需建築外殼及內容的雙向協同,以更新大眾對此處的舊有認知。

一場“老彭派”的穿越實驗

大型文商旅綜合體常被稱為“城中之城”,其存在往往伴隨著一座城市新中心的誕生,其具有濃縮的城市性格,是城市的剪影和多功能社區,那興建的基礎是什麼?面對這樣的創造議題,需要整合性地思考集約城市、營商模式、城市適行性、多元化混合發展、公共與共用參與空間、社區、文化遺産的保育和活化利用、創意街區、地域場所感等各方因素。

場景是第一步,項目跳脫單一城市建築的思維,從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間創建的角度,落實更具開放性、包容性、公共性和聚落特質的城市計劃,並嘗試回答可持續性的諸多發展要義。“其區位和周邊是首要考慮的。”

龍興寺片區位於彭州老城區核心區域,周邊農貿百貨活動頻繁,人口密集,區域內建築以建設年份久遠的住宅、市場為主,服務設施配套相對匱乏,整體環境不適宜作為城市窗口,建築風貌亟待煥新,建築功能性亟待豐富。


龍興寺區域改造前 圖源BIAD-ASA築景工作室

而項目的興建,需以復興帶動整片城區為基礎,並集中彭州文化特色與旅遊資源。“需實現的目標理念較多,項目的大體量對整體規劃也提出了極高要求。經長時間的設計探索,項目希望通過表現城市的空間意象來還原城市特徵,並從中國傳統城市空間中提取了三個與區域相關的意象:

“十方叢林”、“坡屋頂”、“天際線”,借這三種城市意象表達出彭州立體山水概念與龍興寺場域特點,並以此種新形式與周邊的寺院、寶塔、區域場景相融合。

核心區功能分區 圖源BIAD-ASA築景工作室

“十方叢林”意象為項目肌理,延續龍興寺“十方叢林”的規則佈局,即:北面有靠山,南面平且開闊,東面有林,西邊有水。體現在項目上,則為:南面前廣場被還原,東面放置綠地,北面將高於寺內建築的博物館佈置于寺院之後,西面則以區域以北的人民渠引水形成一條長約1.5公里的水系,穿過整個區域,並以此衍生出多個重點片區和創意空間,與水系相連接。

“十方叢林” 和中心水系 圖源BIAD-ASA築景工作室

塔子壩變為了街區南廣場,古塔位於廣場的中軸對稱線,大面積靜水面映照古塔,如畫卷展開,光線變得均質化,溫柔地灑落廣場四週,近景有倒影,遠景有實物。兩側銀杏隨四季變化,龍興燈柱上印刻花紋,共成為畫的一部分。

北廣場則結合考古遺跡及龍門山脈的地理走勢,構建遺址公園,與東廣場、禪院及其他區域相連接,共同以竹、溪、草木等自然元素為龍興寺築一圈兒綠意與靜謐。

街區南廣場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曾經的龍興街、延秀街、橫街子、鏵爐街、大北街等大街小巷的鬧熱則延續到了商業區域。曲水貫穿整個區域,自然草坡、疊石、石階、臨水木平臺、垂直駁岸、棧橋、街道、連廊、商業空間和公共空間等,共同構成了“萬里橋邊多酒家”的水岸彭州。

商業區域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攝影:Simon©ZSDC

與之相連的禪意區域,則沿湖而設立,通過建築高差營造私密性與安靜氛圍,注重區域的邊界圍合,並保留了場地原有樹木,與石材、草坪、低矮植物、水景圍合成不同庭院空間。

沿湖的禪意區域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中心水系之上,空中連廊從水面慢慢升起,隨之前行是階梯式的場景轉換,緩慢爬升後,能將整片水域盡收眼底,如鏡的水面上是流動的萬物。

空中連廊 攝影:Simon©ZSDC

“空間的文化性、混合性、滲透性、開放性、公共性、多元性、參與性、生態性、舒適性應體現在方方面面,規劃肌理是一方面,建築語言也是一方面,'坡屋頂'、'天際線'便是打造建築意向的關鍵。”在“形神之辯”中,對地方文化的結構需“形神兼具”。

川派建築的設計建造特點主要體現在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形上,依山靠河就勢而建,絲檐走欄自成一派。具體到天府,則更多為“水”“街”“林”“院”的演繹,彭州也如是,水路連通、林木遍佈,街院的瓦片層疊,高與低的對比形成天際線。

“彭派”建築風格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90年代彭州及龍興寺很多區域的坡屋頂城市形象被延續到了項目中,青瓦片層疊,步道連通,巧拙相間,平衡了質樸和精緻、靜謐和靈動。而不高於三層的坡屋頂,與傳統城市中的民居與商鋪相似,建築體量較大的幾棟文化建築,又似傳統城區的"鐘鼓樓",通透明亮,檐角飛起,浮光掠影之間,在地性、空間性和時間性透過材料的層疊彌合在一起。


坡屋頂和天際線 圖源BIAD-ASA築景工作室

就像配合默契的夥伴,百里一·龍興集和“彭派”在這裡上演了一場現代舞,大到街道,小到一磚一瓦,通過建築視角,我們得以觀察到這座城市的更多面。

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項目對場地記憶的保留。商業區域中保留了原始場地肌理上的一條老街,並將之進行了高差的處理,下沉的老街、現代的水面、飛架而起的連廊,構建多層次、軟硬交錯分佈的景觀與空間框架,可穿梭其間,或靠坐壩壩茶鋪竹椅,舉頭等一輪圓月從寺旁升起。

龍興老街和更新後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同樣被保留更新的老建築,還有火神廟、三合院、機械廠及儀錶廠,並針對不同的建築採取了差異化的保護措施。火神廟曾為廟會帶來川流不息的人流及繁盛景象,承載了當地人們對平安順遂的期盼,但因原建築損壞較嚴重,已無法正常使用,項目團隊將其進行一比一復建,來保留這份土地記憶。

火神廟原樣(上圖)與復建現狀(下圖)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古戲臺區域的構建回應了時代記憶,將彭州喝壩壩茶聽戲的生活習慣延續,在場地原基礎上改造,從“主體設計“與“周邊景觀營造”入手,在確定戲臺左右牌樓式造型的同時,營造綿延錯落的樓閣,終成“望塔市集”。

望塔市集 攝影:Simon©ZSDC

每個城市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記憶和可以詮釋的傳統,它們也總會附著在某個場域,有些是物質的,但更多的是非物質的。雖然龍興片區大部分街坊已蕩然無存,但無數記憶卻依然對新的形態有無盡啟發。也唯有把公眾生活空間、文化歷史資産、山川盛景環境,昇華為街巷氛圍、空間記憶,才能轉化為營商和地區經濟活躍的機遇。

從“眼球經濟” 到“真實使用”

容器有了,那內容呢?對於當地市民及遊客而言,都“期待獲得良好豐富體驗”,或許我們也可以將其拆解為真實場所感、文化感、生態感、藝術感、時尚感、參與性的城市體驗。

“‘好耍’是我們想強調的點,因此我們也並不想做完全特立獨行的內容,不論餐飲、零售、新潮藝術內容,都需要遊客能參與其中,能夠體驗。”

體驗商業的初級階段是要有合理的業態組合,基於項目定位,運營團隊劃分了産業集、文化集、不夜集、禪意集、潮流集、煙火集六個業態版塊兒及空間,分別選擇數字文化産業、市集民宿、休閒娛樂、療愈、藝展零售、餐飲等作為核心業態,品牌選擇上更看重其創新性、品質感及地方文化連結度。

初期,他們便依靠中臺能量進行首批高能量共建者的散點定向連結,並需時時思考“零售找誰?”“國潮找誰?”“特色餐飲找誰?”“哪些品牌新潮又好耍?”等問題。

項目商業區域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項目選擇自持所有文化和商業空間,以強勢管控,平衡業態分佈,並找到和自身審美、理念和價值觀一致的品牌合作,更好地協調長期利益和短期運營之間的關係。

同時伴隨著服務內涵的不斷拓展完善,未來將建立産商旅公共服務平臺,完成企業社群生態圈的打造,推動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與溝通。並將通過平臺為入駐品牌/企業提供內容産品孵化、展示推廣、技術服務、人才培訓、投融資、政策及法律諮詢等專業化服務。

第一批品牌已入駐進來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於是,場域內將不斷有新的內容在創造,在引領,重要的是在時刻更新,這基於“産業共識”。所有參與其間的人會相信這裡,品牌負責人、手藝人、藝術家、合作方......大家在這裡得到相互認識和幫助,帶著想法、經驗和資源而來,帶著新的想法、合作方、供應鏈而往。

第一批品牌已入駐進來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業態選擇、夥伴選擇是基礎,仍需在項目中增添具備多元生活體驗的“重點場景”,將空間與城市公眾、城市歷史、城市未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才能吸引遊客和消費者“前來和返場”。因此,運營團隊挖掘構建了十大亮點引擎:

望塔市集、匯聚彭州各色美食的一口彭州、共建共創平臺彭派産業會客廳、文化演藝活動匯集地彭派生活演藝場、塔光月華主題夜秀、本地餐飲天空概念店、天彭人文中心、策展商業地、自持孵化的超級茶館及禪意咖啡廳。

並以之構建為流動的土壤,人們往來之間,將獲得不同的體驗和驚喜。

目前,業主方和運營方的自有IP及自營品牌——依田三花·超級茶館已營業,茶館立足成都閒適文化,在川西風格現代建築+百年古建的融合下,將彭州在地産業(彭州中醫藥、天府鄉療)及非遺産業(白瓷、桂花土陶等)與茶文化巧妙結合、相得益彰,帶來耳目一新的茶飲體驗。

茶館戶外室內空間相結合,像是彭派生活的縮影,樹影、光線、氣味、材質、老手藝人照片等交織在一起,進行著一場微妙溫潤的敘事,演繹著“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這些業態、亮點、內容,除在日常圖景中的感受之外,也需不間斷的活動進行激活創新,那些大量向全民開放的非盈利的活動,與由此派生出的商家、遊客共創的形式,拉近了文化、藝術、創意與人群的距離,成為鼓勵參與的手段和多元人群聚集交流的媒介,“公共性”“城市性”隨之産生。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將於明年上半年開業的百里一·龍興集率先開放了部分區域,並開啟首場活動龍興集·嘗鮮季,以四大主題活動為主線帶遊客開啟一趟古今之旅:在盛唐綺夢——先鋒漢服遊園會、一口彭州——美食街及美食市集、百里市集——東方美學創想展及先鋒漢服大賽,共赴東方綺夢。

活動現場提供了免費的漢服體驗,亦有隨處可見的表演與互動,初秋縹緲,詩酒花茶,市井娛樂,遊人如織。

至夜色漸晚,四週點起紗籠畫燭,月影已照滿庭軒,龍興集之歡聚在金光浮躍的氣氛中進入另一維度。一口彭州區域倏然滿目霓虹,貨郎更賣力地叫賣各色物什,大紅燈籠高高挂起,人們的臉被輝煌柔和的燈光點亮,遊園之間高舉魚燈,燭火顛撲不滅......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珍饈美饌,足以極口腹之樂,在這奇卷之境,盡感煙火繁華,以至於國慶七天假期,日日絡繹不絕。“或許是此次首開極大地刷新了前來的人們對龍興寺片區乃至彭州的印象,活動期間,我們得到了許多‘自來水流量’,遠遠超出了我們自身的宣傳。”

“從前期彭州文旅數據調研及首開活動來看,這裡並不缺人流,但我們要做的是城市該做的事,不是開發、消耗它,而是為它努力創造。”城市級文商旅綜合體構建與運營的關鍵,不僅關乎如何吸引人前來,也在於如何實現文旅開發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的平衡,使其成為“日常城市會客廳”而非“一次性打卡地”。

百里一·龍興集夜晚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線下商業到今天,走入更高維的競爭階段,高度的差異化和細分、不同的文化自信、對在地的追逐、對情感與記憶的追尋、新國貨品牌的到來......種種趨勢都在告訴我們,僅憑販賣噱頭與文化情懷可能曇花一現,而將産品與文化融合併貼合用戶的內心需求,沉下心來製造更為個性化的用戶消費才能創造更多的吸引力,在此之後不斷貼近消費者需求的更新迭代,也是實現“長效經營”的關鍵。

不同城市不同項目有不同的解法,百里一·龍興集也有自己的解法:立足立體山水和千年古寺,塑“城中之城”,在現代的高效便捷與區域閒適生活中找到平衡點;文旅産商四向融合,覆蓋短、中、長線各業務板塊,長效之中找“爆點”;獨特且唯一的場域空間,百轉繁華、水流貫通、親自然、好遊逛,形成一個城市“客廳”;不間斷、更在地的亮點提煉,形成主題式遊逛體驗......它的構建,是彭州乃至成都商業向前看、走向當代的一次新的實踐,也是其不停回望、挖掘在地、尋找出可以繼續生長的文化脈絡的使命。

百里一·龍興集夜晚  圖源百里一·龍興集

“彭州有什麼?”當我們再回望這個問題的時候,或許會更加明確。在動起來的時光裏,在百里一·龍興集這個新的“城市劇場”裏,一群熱愛這片土地的人,每天都在為其創造、為其繁榮、活色生香、添磚加瓦,寫意日新月異和生機勃勃,奇境的遠方與生活的照面。而後,每個旅行者,都將由它重新認識這座城市。(供稿方:彭州市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楊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