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市南部縣:耄耋藏報老人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或者家庭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南充市南部縣西水鎮檬子椏村的退休幹部彭宗坤老人一輩子藏報好讀書耕讀傳家,深受當地及周邊群眾讚譽。
彭宗坤出生寒微,但他始終如一對知識如饑似渴,癡迷于收藏報好讀書,這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視報如命 傾心收藏200余種
1942年2月,彭宗坤出生於西水鎮檬子椏村。他的童年,父親是一名村幹部,母親靠務農為生維持家庭生計。“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對於我們這樣的家庭來説,生活過得捉襟見肘。”彭宗坤回憶,由於家裏兄弟姊妹多,生活條件艱苦,但父母對於他們教育十分嚴厲,常激勵大家要飽讀詩書,將來成為國家有用之人。
當有人問起彭宗坤的收藏報紙源自何因時,他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娓娓道來。“母親文化淺薄,有時看著母親渴求知識的眼神,一輩子難以忘懷。”彭宗坤從那時起,珍惜書本的知識比什麼都重要。初中畢業後,他靠著一股鑽勁,跟隨父親學習村上工作事務,涉獵閱讀了大量書籍和報刊。
彭宗坤小時候跟隨父親在村上工作,各類圖書和報刊雜誌資源豐富,加上母親也喜好收集,他從這些豐厚的“精神食糧”裏嘗到甜頭。自此,訂報、買報成為愛好,也利用業餘時間四處搜尋《人民日報》《四川日報》《南充日報》等行業報。他樂在其中,集報事業就這樣開始了。
1959年10月,該縣經濟社會百廢待興,擺在眼前的是如何發展?發展需要人才,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之人,彭宗坤通過考試選拔,成為一名國家公務員,先後在該縣鄉鎮、縣檔案館等單位工作,2002年7月退休回到老家頤養天年。無論工作和生活在那裏,他總是喜好收集報紙,至今收集200余種、2萬餘份報紙藏于家中。
以報為樂 打造自己的藏報館
走進彭宗坤的家,幾間傳統川北民居小矮房,雖然看上去沒幾間,他還是擠出了一間專用來藏報,10余平方米的小屋被塞得滿滿噹噹,文化氣息溢滿整個房屋。靠窗戶的是一張長方桌和一張老式椅子,一面墻並排立著齊房頂高的簡易木製報架,報紙層層疊疊地擺在上面撐得鼓鼓囊囊,每層貼有標簽年代。還有一些沒來得及入冊的報紙,對折著碼成摞、堆成垛。
翻起彭宗坤的藏報,很快便被那一篇篇洋溢著時代特徵的報道,一張張浸染著歲月風雲的圖文所吸引。“每次看到它們都令我欣慰,它們帶給我知識的同時還帶給我快樂。”彭宗坤説,退休後他把大部分的時間泡在自家“報庫”,對報紙進行整理,那些泛黃的紙張飄出的墨香讓他著迷。
在房間一側和中間書櫃上,收集的古老電話機、雕塑、酒瓶等整齊擺放著。彭宗坤説,過去工作輾轉多地,開始各類收藏報紙的同時,還收藏了古老電話機、古玩雕塑、舊書、報紙等,但最後他選擇收藏報紙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這些愛好都成為彭宗坤晚年生活的樂趣。
滿房“寶貝”,彭宗坤如數家珍介紹:“收藏這些報紙,也就是收藏每個時段的歷史。我一輩子不抽煙、不打牌,就喜歡收藏報紙,為了收藏到自己喜歡的報紙,盡一切努力而為之,一生以報為友度晚年。”
“把不同歷史時期的舊報展示給世人,讓大家了解歷史,了解以前發生在人們身邊的事。”彭宗坤説,這是他這輩子做得最成功的事,希望把這些有用的知識傳輸給子孫後代及身邊人。
言傳身教 耕讀傳家久
一生愛好藏報、訂報和閱讀,彭宗坤幾乎佔據了他的生活全部,把報紙視若珍寶珍藏至今,成為他一生的寶貴財富。
耄耋之年,不堪回首。無論生活怎麼變化,並沒有影響彭宗坤的愛好和追求,書香氣息瀰漫著他的一生。
“家人們支援我這樣的愛好。” 彭宗坤説,多年來,為了把這些報紙保護好,把這些“寶貝”書分門別類的珍藏好。雖然時間久遠,大部分報刊都會返潮,但有家人的支援和理解,總會騰出時間打理這些報紙。
好家風連著民風、黨風和政風,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接受長輩的言傳身教,受家風潛移默化影響。“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是我們永遠的老師。”彭宗坤的兒子彭本德坦言,他的父親從讀報、愛書、藏報,父親是他們的啟蒙老師。一家人在父親的影響下,周圍的人也都紛紛喜歡上了報刊雜誌。
“兒孫們必須言傳身教,在讀書中探索未知,通過實際行動去延續好家風。” 彭宗坤深有體會,通過與兒孫們的互動讀報方式,引導孩子愛讀書、讀好書,把這種言傳身教的家風變成“傳家寶”,帶動周邊群眾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風,形成良好的民風。
如今,正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已融入彭宗坤家庭每個成員的血脈裏,成為特有的文化稟賦。他的子女和孫輩們人人成長為商業界的成功人士和國家黨政機關的優秀幹部,孫輩們成長成才,定居大都市成家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