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達川 打造全國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高地 勞模工匠給“老家達縣”出謀獻策
立足西南,輻射全國,是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打造全國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高地的美好願景。2023年3月,總投資超65億元、佔地1500畝的産業園項目落地,産業鏈構建實現“起步即快跑”。與此同時,這個産業在創業、創新、創效過程中,也迎來諸多挑戰。
打造全國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高地,“老家達縣”還有哪些事要做?11月13日,達州市達川區總工會聚焦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召開了一場特別的座談會。會上,40多名勞模工匠暢所欲言,出謀獻策。
難題一:農機保養維修成本高
解決方案:新建一批農機服務站點
“西南地區的山區、丘陵多,坡度大,土地耕種難度不小,達川區研發生産的現代農機裝備體型小、品類多,機動靈活,市場前景廣闊。但是,機器的保養、維修問題,目前還沒有解決好。”四川省勞模何渠華提出,這樣的現狀,直接導致農機保養維修成本高。
為此,何渠華建議,可以在達州市達川區先試點新建一批農機服務站點,讓購買了農機裝備的用戶可就近享受售後服務。試點成功後,可以根據市場佔有情況,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進行複製推廣。
這一“金點子”,得到達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楊智宏的認同。出生於1994年楊智宏老家在達州市達川區堡子鎮,父母至今仍在務農。十多年前,鄉親們合力搬運笨重的旋耕機下田,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體型更小的丘區農機,如果在鄉鎮上就能保養、維修,會給農民帶來不少便利,願意購買的人也會增多。”
“機器設備,零件很多,也有不少是易損件。有了農機服務站,農民就不用把機器運到廠裏維修了,即便是生産廠家到府維修也很方便。”四川省勞模黃維安認為,何渠華的“點子”很好,可操作性強。不僅如此,有了農機服務站點,周邊的農民還可以參與到舊農機的改良、新型農機的研發中來。“比如,百節鎮多年大面積種植苧麻,麻農都希望能有一款自動剝麻機可以用,有研發能力的廠家,完全可以為他們量身定制。”
難題二:普通農民買不起農機
解決方案:設立“農機共用聯合體”
“如今的農村,空心村越來越多,多年以後,會種地的人都老了,年輕人又不願意種地,甚至根本不會種地。農業機械化是一個大趨勢。但當前的問題是,農機品類太多,銷售價格也不便宜,普通農民根本買不起。”達州市勞動模範梅國富説,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有沒有好的思路?梅國富建議,就達川區來説,可以借鑒社會化服務模式,在進一步完善生産便道等基礎設施的前提下,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農業機械化夯實基礎。同時,政府可以加大農機購買的補貼力度,適當提升補貼比例。
“也許,還有更好的思路。”高級工程師、達州市達川區勞模楊開祥接過話頭,又提出一個新方案。“農機品類多,需要統籌。可以探索以村集體為單位,或者以生産基地為單位,設立‘農機共用聯合體’,採取村民和工人眾籌的辦法購買,然後由聯合體統籌使用農機。這樣,共用的農機可租,也可借。”楊開祥的建議,博得現場一陣熱烈的掌聲。
難題三:“達州造”如何闖全國?
解決方案:建立行業標準並定制生産
11月8日,達州市達川區召開了一場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産業園的産品訂單對接會。來自川渝地區的53家農機銷售企業代表,其中有31家現場與生産廠家簽訂大額訂單。2023年以來,除了西南地區的客商,還有來自長春、濰坊、武漢等地的客商主動到府洽談。
“我們的農機裝備優點很多,要讓客商不僅可以看到、摸到,還要能夠現場體驗到。”何渠華建議,可以為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産業園區配套,新建一個綜合性的現代農機裝備展示體驗中心,採用“適用場景模擬+實地操作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展示、展銷,搭建一個可以讓客商走進來、讓産品走出去的“窗口”。
“我們要盡可能多地研發、製造一些適用於全國農耕場景的機械。同時,要保護好智慧財産權,鼓勵創新、創造。”楊開祥説。對此,四川省優秀農民工、達州市達川區勞模羅通健表示贊同。羅通健舉例説,他們在達川區建立了1萬多畝蔬菜生産基地,幾乎全部實行大棚生産,“能進蔬菜大棚的農機,包含深耕機、採摘機、分選機等,其實都可以定制生産。”
黃維安補充説,要讓全産業鏈持續、穩步地向前走,還有一件事要做。“必須建立行業標準,小到機械配件,大到機器定制生産,都要有完整的標準體系。”
達州已出現“共用農機”模式
今年7月1日,達州市達川區虎讓鄉的8個村(社區)集中簽約,共同成立一家農機服務公司,統籌使用現有的40余臺農機,標誌著“共用農機”模式在達州落地。
“我們的農機設備,適宜生産的場景基本可以覆蓋全鄉各類地形地貌。”公司總經理趙李介紹,新成立的農機公司採用了村集體入股的方式,統籌8個村(社區)農機資源,整合聯合收割機2台、犁地拖拉機4台、挖掘機4台、運輸車5輛、微型耕地機6台,其他小型農機共20余臺,建設有農機庫房1200平方米,除開展耕地、播種、農作物管護、收割等一條龍全套農事服務以外,還能承接道路養護、土地整治等項目。(供稿方:達川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