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穿越山海用翅膀“投票” 美麗中國吸引更多“回頭客”
央視網消息:今天(11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節氣,隨著北方天氣日漸寒冷,群群候鳥穿越山海,尋找溫暖的越冬居所。新聞頻道繼續《2024候鳥遷徙》特別報道。我們在我國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重要棲息地和越冬地設置報道點,捕捉候鳥遷徙動態、關注各地如何守護候鳥遷飛通道,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
吉林通榆:十多萬隻候鳥抵達向海 白鶴“小雪”如約歸來
首先來到位於吉林西部的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上。目前,十余萬隻候鳥在這裡補充能量。在這些候鳥中,我們再次發現了白鶴“小雪”的身影。在之前我們曾報道過“小雪”今年九月份在西伯利亞地區繁殖地啟程後,從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進入我國,途經內蒙古,帶著伴侶來到了吉林境內停歇,為接下來的南遷補充能量。現在,“小雪”在這裡生活得怎麼樣,它們和候鳥群體為什麼會選擇在這裡停留?
記者來到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直播點位後方1公里左右的位置,此刻白鶴家族正在覓食。畫面當中,有一對白鶴總是形影不離,它們一起覓食、玩耍,再一起展翅飛翔,這般“夫唱婦隨”的景象,在鶴群當中凸顯出來,根據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提供的衛星定位追蹤器資訊,經過多天的蹲守拍攝,發現這對白鶴當中,左腿佩戴追蹤器、右腿佩戴環志的就是老朋友“小雪”。
10月15日,我們得知它從西伯利亞繁殖地遷徙歸來,抵達吉林歇腳,吉林和江西兩地就此開啟了密切聯動,通過“小雪”佩戴的衛星定位追蹤器,捕捉它和白鶴群體的畫面。
經過對幾天的數據分析,來看這張圖,“小雪”來到吉林向海近一個月的時間,主要活動軌跡停留在兩大區域,初期,它和鶴群相伴在保護區的南部方向進行覓食、棲息,而如今,它們又遷移到保護區東側,兩個地區的直線距離有二三十公里,這兩個地區的共同特點是泡澤多、農田分佈廣。白鶴在淺水區吃完喜愛的藨草球莖後,再去撿拾農戶們秋收後散落在地裏的玉米粒,作為小零食補充澱粉能量。而另外一張張圖是我們總結出來,“小雪”最近三天的活動軌跡,在相對固定的區域棲息,它最大的活動直徑是7公里左右,圖上的數字,代表它在該點位的活動次數。小雪性格“活躍”、連片的濕地中沒有道路,這給捕捉它的鏡頭增添了難度。
目前,在這裡停歇的白鶴已經有兩千多只,白鶴生性機警,為了不打擾它們,我們是在遠處,通過高倍鏡頭在眾多只白鶴的大長腿當中,搜索“小雪”佩戴的環志記號。衛星定位信號和畫面都能説明,“小雪”和它的家族成員們在這裡生活得還不錯。
“小雪”已經連續兩年來到向海進行遷徙停歇,每年遷徙季,和它一起來到這裡的還有白頭鶴、白枕鶴、東方白鸛等十余萬隻候鳥,它們用翅膀“投票”,成為了向海驛站的“回頭客”。
為了保護珍稀候鳥和稀有植物群落,1981年,向海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然而,在1998年東北地區特大洪災後向海濕地持續乾旱,候鳥種群數量銳減。通過衛星視角,2019年,保護區內很多沼澤因缺水演替成了草甸子,植被覆蓋率低,有的區域甚至裸露出地表。近年來,為了修復幾乎乾枯的向海濕地,吉林省通過濕地補水、河道清淤、濕地圍堰、生態移民等工程建設,使向海濕地的面積恢復到38000公頃,由多方力量組建的保護管理隊伍也日夜守護在這片美麗的濕地旁。如今,在向海又重見水天一色的濕地,草木蔥蘢,和遠道而來的“朋友”。
根據保護區工作人員對候鳥遷徙規律的監測,一些東方白鸛已經開始南遷。隨著天氣轉冷,接下來的兩周內,“小雪”和它的家族成員也將開始集群,啟程飛往我國的江西鄱陽湖越冬,我們也祝願這些候鳥的遷徙旅程一路順利。
天津:大批候鳥飛臨七里海濕地 遷徙進入高峰期
接下來我們再到天津。和吉林一樣,天津也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上。每到這個時節,都會有數十萬隻候鳥飛臨天津七里海濕地,在此停歇後繼續南飛。今年那裏的候鳥遷徙情況如何?當地又做了哪些應對舉措?
記者來到天津市寧河區的七里海濕地的核心區內,通過畫面當中可以看到,有不止一群鳥類正在遠處的水面停歇。根據工作人員辨認,它們分別是白琵鷺、小天鵝等多種候鳥種群。從前幾天拍攝到的畫面可以看到,平靜的水面上,候鳥們休息時挨挨擠擠的聚成一團;而在覓食時,它們則三三兩兩的四散開來,有的悠閒漫步,有的將腦袋扎進水中尋找食物。當鏡頭拉開,像東方白鸛、白枕鶴大型涉禽和一些體型較小的候鳥也能在同一空間內互不干擾地和諧相處,當一隻或幾隻候鳥騰空而起時,總能引得眾多候鳥振翅響應,顯得蔚為壯觀。
之所以記者選擇這個點位出鏡,一是因為這裡是核心區內能夠觀察候鳥的最近點位。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根據候鳥的習性,當它們選擇了一個能夠提供安全豐沛生存環境的停歇點,即便跨越上千公里,時隔近半年,等下次在途經這裡時,同一個種群仍能精準找到這個點位。來到這裡,記者也要控制音量,避免鳥類受驚。
此時七里海內候鳥的分佈是什麼樣?來看這兩天濕地內的候鳥分佈熱力圖。以中間黃線為界,左圖是七里海的西海,右圖是東海。可以看到,無論是數量還是分佈狀態,大量候鳥都集中在東海範圍內。為什麼會呈現出如此差異?這就不得不提到遷徙季候鳥的行進特點。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遷徙季,通常是體型高大的涉禽先行到達,一段時間後,體型較小但族群龐大的遊禽才會抵達。針對這一特點,當地通過設置在七里海內的5個水利設施,優先對地勢較為平緩的東海地區的水位進行調節,讓其水面下降至適宜涉禽淺水覓食的範圍。等到遷徙中期,在大量習慣深水覓食的遊禽到來前,工作人員會動態對西海水位進行調節,且西海部分地勢高低起伏明顯,最終將呈現有深有淺、兼顧遊禽和涉禽的狀態。
要完成廣闊物理空間內大量候鳥的監測和保護,就不得不借助科技的力量。從2023年起,七里海濕地內就構建生物多樣性監測管理系統。這個系統以移動式鳥類資訊監測儀、電子界樁等為 “末梢神經”,以終端資訊監測平臺為“智慧大腦”。通過這套系統,無論是候鳥聲紋視頻資訊還是空間內人類活動都一目了然,幫助管理者第一時間掌握資訊、制訂處置方案。濕地內還上線了全新的無人機巡檢系統,操作人員只需在控制室一鍵啟動,無人機即可起飛,利用搭載的設備對保護區進行全域、高效、精準的智慧巡檢,極大提高巡檢效率和覆蓋範圍,更好保護濕地生態環境。據了解,由於無人機巡檢飛的高度很高,就算到有候鳥的區域也是距離它們很遠,所以不會干擾到這些鳥類。
根據統計,從今年10月中旬第一批東方白鸛的先頭部隊到達算起,截至目前,已有上千隻東方白鸛、 近千隻白琵鷺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陸續到達,目前日均鳥類觀測量上萬隻。不僅如此,隨著濕地自然環境持續改善,越來越多候鳥選擇來此長住。像今年就有200多只白琵鷺留在七里海繁殖。而隨著天氣的進一步轉涼,相信還會有越來越多候鳥將光顧這裡,譜寫一副美麗的生態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