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UPUP↑ 看75年間“文化遊”如何變遷?
文化,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新中國75年,説起文化生活的變化,年長的觀眾一定對當年看過的露天電影印象深刻,因為這是那時為數不多的精神食糧。從曾經單一匱乏的文化服務,到如今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今天的《追夢七十五載》,看文化惠民如何讓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2024年國慶檔電影市場熱鬧非凡。主旋律戰爭大片、科幻動作片題材多樣,滿足了不同觀眾群體的觀影喜好。
與此同時,中國電影博物館通過展覽,向觀眾展現了75年來中國電影取得的顯著成就。在“從電影票看電影院的發展”展櫃中,可以看到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現在各個時期的電影票。
總臺央視記者 許盼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票,普遍尺寸都比較小,而且當時的電影票是需要由專業的印刷廠提前人工排版、印刷出來。到了現代,我們只需要手機購票,通過自助取票機就能夠取票了。像這些標注了“穹幕影廳”“超大銀幕電影”“動感影廳”的電影票,也反映出了電影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中國電影博物館影院部館員 李睿:所有電影技術都是為觀眾服務的。我們電影博物館擁有過去傳統的35毫米膠片放映廳,超高清數字放映廳,以及目前最先進的IMAX GT機型的巨幕放映廳,觀眾根據他自己的喜好,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
隨著電影産業持續發展,如今不少影院創新了觀影模式,以“1+X”的方式將電影的關聯消費拓展到旅遊、餐飲、娛樂等領域。
觀影遊客 劉明啟:這次我來到三亞這個“1+X”影城,除了看電影以外,我還體驗到這裡的唱歌、點餐。我覺得這個模式很棒很時尚,我是經過膠片時代的人,從農村電影放映到數字時代,再到我今天體驗這個“1+X”模式,讓我感到祖國這些年的變化非常大。
紅樹林文旅運營管理集團常務副總裁 劉偉:傳統影城只是吃個爆米花,看個電影。我們想突破原有傳統影城的空間感,讓這地方變得更加多元化。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三、四線城市的觀影人群已成為推動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新引擎。2023年,三、四線城市年度票房和觀影人次佔比已高達40%。
貴溪市上影國際影城經理 蔡顏:我們是位於縣級市的一家影院,今年我們總共放映了8000余場,總共人次的話將近10萬人,票房的話將近350萬。
電影的變遷折射時代的發展:2023年,我國電影放映場次從1952年的79萬場,攀升到1.3億場,年觀影人次從1949年的0.47億,上漲到12.99億。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銀幕數量。
用文化點亮美好生活,離不開演出市場的蓬勃發展。天橋劇場是新中國成立後建造的第一個劇場。如今,這裡和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等重點項目,共同打造了北京天橋演藝聚集區,進一步豐富了大眾文化娛樂生活。
總臺央視記者 許盼盼:位於北京中軸線南段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是一個集演出、藝術培訓、藝術市集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劇場群。在這裡人們除了可以欣賞到高品質的演出內容,還可以通過參與線上線下同步開放的藝術活動,享受到更多優質的藝術資源。
北京天橋盛世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天橋藝術中心黨支部書記 楊樹聰:2024年,到8月31日,天橋藝術中心的整體票房收入是1.7個億,這個數據比2023年全年的數據還要好。每年大概有60萬觀眾,除了來藝術中心看戲,可以購買文創,逛一些博物館,整個區域給大家提供更多的能夠停留的文化空間。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歡迎,“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館方也創新服務模式,以巡展、借展、聯合辦展等方式,把優質文化資源送到百姓身邊。近日,四川博物院的三星堆VR展,便來到了湖北武漢的商場。觀眾戴上VR頭顯設備,就能穿越回數千年前的三星堆古國,沉浸式體驗古蜀文明的獨特魅力。
《重返三星堆》VR沉浸展武漢現場負責人 羅錦裙:我們使用了實時雲渲染的技術,重現了三星堆的通天神樹、金權杖、黃金大面具等等文物,搬到商場來更加方便觀眾感受三星堆的文化。
博物館正在成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末,我國僅有21個博物館,而到了2023年,全國備案博物館已達到6833家,舉辦展覽4萬多個,吸引觀眾12.9億人次。
今天的中國,文化遺址人潮涌動,“文化遊”廣受青睞,更豐富的文化活動、高品質的文化供給,正在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總臺央視記者 許盼盼 郝亮 趙學鋒 佘利霞 王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