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鹽鹼地變“海鮮池”——黃河故道裏的水産豐收季

2024-10-07 09:48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9月29日,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鹽廠村,楊飛拋地籠捕撈青蟹。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新華社鄭州10月6日電(記者鄭家寶、韓朝陽)寒露將至,秋意愈濃,時下正是螃蟹上市的季節,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百姓的餐桌上擺上了本地産的青蟹。“之前沒想到鹽鹼地裏能養海鮮,朋友推薦説鹽廠村的蝦蟹特別新鮮,就想過來買點嘗嘗。”家住延津縣城的王女士説。

鹽廠村所在的延津縣地處黃河北岸,是黃河故道流經地,水與鹽在這裡此消彼長,留下大量鹽鹼地。“十年九不收”的鹽鹼地,如何容得下“暢遊大海”的海鮮?為何成了養殖戶的“聚寶盆”?這要從鹽鹼地改造利用説起。

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歡是地地道道的延津人。在他的記憶中,生活在鹽鹼地上的人們,喝的水鹹、種糧産量低。從事水産養殖研究後,王歡便想到鹽鹼地裏含鹽,可以利用鹽鹼水發展海産養殖,而且一旦可行,家鄉父老首先受益。

9月29日,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鹽廠村,工作人員在捆綁青蟹。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在我國東南沿海養殖的青蟹,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廣受消費者歡迎。我們做了調研,青蟹適宜生存的海水鹽度超過千分之十,但內陸鹽鹼地的鹽度普遍低於千分之五,這就需要選育適合低鹽度的青蟹品種。”王歡説,此外,延津的鹽鹼水缺少鉀、鈣、鎂等關鍵離子,而這些離子卻是螃蟹蛻殼生長所需的關鍵元素。

2018年,王歡所在的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水産動物養殖團隊著手在延津等地的鹽鹼地試養海水擬穴青蟹,通過馴化讓青蟹苗從高濃度鹽分環境適應低濃度鹽分環境,採取“缺啥補啥”的對應性補救措施解決了重要金屬離子缺失問題,最終成功培育出適合當地養殖的青蟹幼苗,讓青蟹“移居”內陸,鹽鹼地裏“長”出了海鮮池。

2020年,延津縣石婆固鎮裏鄉村村民楊明濤在王歡團隊指導下,將自家鹽鹼地改造為池塘養殖青蟹,成了當地首個“吃螃蟹的人”。“鹽鹼地養的青蟹肉質潔白緊致、口味鮮美。”楊明濤説。

數年間,從“能不能養活”到“能不能養好”,再到“能不能量産”,最終指向“能不能出效益”,以青蟹養殖為突破口,科研團隊相繼解決了存活、長大、量産三大難題,並在延津開展混養模式試驗,引入南美白對蝦、美國紅魚、大黃魚等8種特色海産,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9月29日,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鹽廠村,楊飛展示收穫的青蟹。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今年是我們第一次大規模上市,根本沒想到來買的人這麼多,排隊的人從水塘邊一直到大門口。”提起最近的熱銷景象,河南鹽海水産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飛難掩笑意,他家的“海鮮池”養殖了青蟹、南美白對蝦等特色海産,每畝産值3萬元左右,“鹽鹼地裏能‘長’出海鮮,一靠技術指導,二靠投資建設,有了這些條件我們才放心大膽去幹。”

9月29日,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鹽廠村,寧波大學碩士生楊鵬在進行水質監測。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秋日清晨,在延津縣楊飛的養殖基地內,半斤重的青蟹張牙舞爪,南美白對蝦活蹦亂跳。來自王歡團隊的寧波大學碩士生楊鵬正在巡塘,他告訴記者,課題組成員每年都要到延津住上幾個月,既在水産養殖基地裏完成畢業設計,又肩負著水質監測、淡化培育等技術指導工作。

“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鹼地分佈國家,鹽鹼地分佈廣、面積大、類型多樣。除了河南,我們還在寧夏、山東等地試養了青蟹。”王歡説,以前鹽鹼地是荒地,現在成了“資源”,希望通過鹽鹼地青蟹量化養殖以及其他鹽鹼地改造利用項目,讓昔日的鹽鹼地,成為百姓的致富田。

【責任編輯:劉楨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