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如何保護好黃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學者齊聚四川阿壩松潘支招

2024-08-12 13:38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8月10日,七夕佳節當天,2024年度黃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會議在阿壩州松潘縣舉行。來自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和機構的專家和學者通過現場分享提出了加強黃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見和建議。

本次會議舉辦地松潘縣是四川省與中國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上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縣非遺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體育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類別,設有非遺工坊 1 個,非遺傳習所 14 所,包含 1 所省級非遺體驗基地。

在非遺保護和傳承方面,松潘縣持續完善保護名錄,對各類非遺項目全面普查,做到“不漏村社、不漏線索、不漏種類、不漏藝人”,通過傳承人考核、舉辦藏羌手工刺繡、羌族文化與創新設計等多種技術培訓班,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提升傳承隊伍的文化含量和技藝水準。此外,全縣積極推動“非遺+旅遊”模式,通過宣傳推廣吸引遊客體驗非遺文化,同時組織優秀非遺項目到旅遊景區表演展示,讓遊客于旅遊中感受非遺魅力。

會議現場,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宋俊華在演講中指出,做好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需要系統挖掘黃河非遺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建立黃河非遺的文化基因庫。宋俊華認為,加強黃河非遺的宣傳也十分重要,傳播黃河非遺是黃河流域各族人民向外講好黃河故事展示自我的實踐,有利於增強他們與其他地區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東南大學教授丁茂戰在會議的演講中指出,阿壩州及松潘縣位於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源頭,是中華民族綠色生態寶庫,具有深厚文化底蘊。丁茂戰表示,“阿壩州及松潘縣的歷史是多民族共同揮毫書寫的,在中華民族‘培根’‘鑄魂’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丹對松潘花燈舞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王丹表示,推進松潘花燈舞與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需要打破單一産業發展模式,建立産業鏈整體合作,以松潘花燈舞為重要標識,打造立體化、系統性的松潘非遺旅遊主題,最大限度地激活非遺資源,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形成松潘經濟發展新動力。

【責任編輯:楊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