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精神雙豐收 田洋村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
同安田洋村,是一座“遠山近水田繞村”的獨特城中村,這裡是“古同安科舉第一鄉”,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標簽:網紅村、甘蔗村、幸福村、富裕村,匯聚了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各種想像。
“網紅村”得益於一位“網紅書記”,帶團隊、講微課、拍MV、開直播……總在奔波忙碌著,他不僅善講田洋故事,推動新時代基層治理也有一套,打造出了“甘蔗哥”“愛拼食堂”“西溪慢道”等鄉村振興樣板。
有為青年願返鄉,外來租戶留得住,田洋村以黨建引領,讓老百姓真正“富”了起來,獲得了物質與精神雙豐收!
文化興村:古同安科舉第一鄉
據文史專家陳金城考證,同安田洋居民是金門移民的後代。明正統年間,金門浯陽禮房十六世陳廷魁攜弟廷祚遷入開基,嘉靖年間金門信房十九世陳滄江遷入,清初滄江玄孫信房二十三世陳觀泰再遷入繁衍。明清兩代的田洋子弟保持了金門老家的傳統,吟誦成風,在科舉場上大放異彩,被稱為“古同安科舉第一村”。
賡續進士文化,陳水讓認為這是匯聚村民凝聚力的精神源泉,而對於如何進一步提升村莊文化內涵,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延續“古同安科舉第一鄉”傳統,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作用,田洋村整合古厝資源,活化田洋書院、進士第等空間,植入傳統文化故事,吸引了一批批藝術創作者紛紛進駐。
“田洋村村道兩旁枯燥單調的墻面在藝術家雕琢下換上了‘潮服’,靜默的古厝老宅和獨特的文化印記變身為鄉村‘留文’‘留魂’的窗口,村民們對‘文化興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陳水讓説,有些工作室不僅成為遊客參觀研學體驗的好去處,還成為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好項目,帶著“絕活”落戶田洋的藝術創作者們,潛移默化改變著田洋人的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網紅”書記:靠山靠海不如靠支部
從2003年起,陳水讓就在村委會任職,2015年實現村黨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一肩挑”,對於基層治理,陳水讓充分發揮了“領頭雁”作用,更有著自己的心得體會。
作為主講人,陳水讓拍攝的《書記話振興》微黨課得到了廈門全市基層黨員的廣泛收看,他還帶領村民積極參與拍攝火遍全網的《甘蔗歌》,“能發揮‘網紅’正能量傳播基層農村聲音、創新學習黨的理論方針,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網紅書記”。
甘蔗田田洋村供圖
田洋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十幾年前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幾萬元,而在去年已經突破80萬元。“我們不靠山也不靠海,是靠黨組織一步一腳印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致富之路!在這幾年來的基層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把黨組織建好建強,才能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陳水讓説。
2017年,他帶領團隊外出調研、學習先進做法,創新性發展了一體化集中辦公模式,村兩委、網格員、駐村工作隊一同辦公,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強化了黨組織的引領作用。黨群活動服務大廳村幹部的辦公面積由原來的80平方米縮減為不到40平方米,通過打造“一站式”服務吧臺,將“點對點”的詢問化作“心與心”的溝通,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
為了幫助黨員群眾更好地領悟黨的方針政策,他成立了田洋鄉村黨建學院,把專家請到家門口,把課堂設在合作社,使基層農村黨員更加自覺地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在他的帶領下,田洋村先後獲得了省級“文明村”、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等多項榮譽。
甜蜜事業:一支甘蔗撬動特色産業
田洋村西溪環繞,水質甘甜,村民們對這裡自古盛産的甘蔗有著十分濃厚的感情,他們堅持用豆餅肥或豆渣給甘蔗施肥,有效地保證了甘蔗的甜度。田洋村出産的甘蔗莖粗皮薄、甘甜質脆,是遠近聞名的“同安最甜甘蔗村”,不少人都慕名前來購買。
如何立足這個資源優勢走出特色發展之路是田洋村的工作重點之一,陳水讓説起田洋村的産業致富經底氣十足,笑得和甘蔗一樣甜,他的心裏裝著一個個新鮮有趣的故事,裝滿一套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百年前田洋村民賴以維生的經濟命脈——甘蔗,搖身一變成為田洋村形象大使——甘蔗哥,他左手拿著甘蔗,右手捧著書卷:一手抓農業,一手抓文化産業,這就是田洋村鄉村發展戰略。
“網紅書記”和村民一起直播賣甘蔗田洋村供圖
近年來,田洋村積極推進“田洋果蔗”國家地理標誌申請,推動“一村一品”形成標識、走向市場、帶動增收。而在“網紅經濟”盛行的當下,現代化行銷也難不倒這位“網紅書記”,他通過“學校愛心認購”、“甘蔗研學”、“助農直播”等形式不斷拓寬甘蔗銷售渠道,讓村民一同共用發展成果。在今年,田洋村還計劃舉辦“蔗王爭霸賽”,將從全村評選出一批品質優良的甘蔗,以此提高村民種植甘蔗的積極性。
村歌《甘蔗歌》MV拍攝過程中,百餘名村民自發參與演出,這不僅是對百年甘蔗文化的認同,在鄉村振興“領頭雁”帶領下,田洋人對走向幸福生活更是信心滿滿。
共富之路:百花齊放春滿園
“百姓生活便捷富足,服務業也要跟得上,這樣經濟才能有活力。”陳水讓説,田洋百姓不缺休閒好去處,大街小巷遍佈咖啡屋和小酒館,不想做飯了可以點個外賣,在農村也可享受輕鬆便捷的現代化都市生活。
如今,“文旅經濟”也初顯成效。“自去年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們檢視出東西溪沿線環境提升不足,影響村民享受更好生活品質,為此,我們將東西溪流域生態治理列入城中村重點改造項目清單,定期調度、挂圖作戰”,陳水讓認為,不但要正視實際問題,還要化劣勢為優勢。
整治過程中,西溪濱水慢道疊加了人文、生態、區位等多重優勢發展“花海經濟”,並創新開展“蔗裏有點甜”親子研學等活動,為産業發展導入了人氣、集聚消費新動能。今年春天,田洋花海火爆“出圈”,前來賞花群眾絡繹不絕,日均人流量破萬;五一又有新主題,3.7公里西溪生態“水上溪遊”吸引了3.44萬遊客,為整個片區取得59萬元的可觀收益。
西溪濱水慢道花海景觀田洋村供圖
水上溪遊同安城建公司供圖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陳水讓也謀劃著如何才能帶動周邊村共用發展成果。依託“領頭雁書記工作室”,他帶領田洋村與蓮花鎮水洋村、雲洋村以及汀溪鎮五峰村開展跨村聯建活動,“同安面線禮盒”等聯合産品一炮打響,四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50萬元,實現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的轉變。
就像那首《甘蔗歌》唱的:“人才有一挂,故事講不完”,田洋村的美好生活反映在村民的一張張笑臉中。“愛黨、愛村、愛拼、愛學、愛鄰”的“愛在田洋”黨建品牌已經深植人心,“不僅要推動治理實、産業旺、生態美、樹新風,更要讓鄉親笑起來,這樣的愛才有價值”陳水讓表示。(供稿人:陳志堅 周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