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之中為“大黃蜂”來場全面體檢——國鐵北京局北京大機運檢段夏季設備集中檢修紀實
中國網訊 國鐵北京局北京大型養路機械運用檢修段(簡稱:北京大機運檢段)是京津冀區域唯一一家運用現代化大型養路機械設備,從事普速、高鐵線路大型維修施工和保養的專業單位。共配屬清篩車、搗固車、線路整形車、探傷車、打磨車等大型養路機械15類213台(列)、宿營車224輛,承擔著京津冀地區線路設備的大型專項機械施工和區域內高速鐵路線路探傷、打磨等工作。
“甩掉洋鎬把,實現機械化,賦能新質生産力”,大型機械化養路,採用大型養路機械進行線路維修的作業,是鐵路實現現代化轉型升級的重要標誌之一。“北京大機運檢段于1984年成立,從40年前的40人7台設備,發展到現在擁有近2000名職工、15類213台大型養路機械、224輛宿營車,施工生産能力已滿足京津冀地區,鐵路線路設備全項目機械化施工。”副段長朱亞傑介紹。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10年,大型機械設備從既有線提速改造、運營養護到新線、客專、高鐵開通,實現了全方位參與施工作業,工程線路品質和效率顯著提升,施工任務屢創歷史新高。從十年前年清篩線路300多公里到現在600余公里;線路打磨4000多公里到1.5萬多公里;鋼軌探傷4萬多公里到11多萬公里;大修換枕6000多根到近5萬根,生産規模和效率清晰可見。
暑運來臨,在圓滿完成暑運前,設備線路維修保養任務的大型機械設備,被職工們親切地稱為變心金剛“大黃蜂”,陸續開始進入維修保養體檢季。
隨著安全警示鈴聲的響起,八台電動架車機同步啟動,一輛“大黃蜂”搗固車被緩緩抬高升起,十幾名身著黃色馬甲的大機人迅速行動,將安全支撐裝置快速擺放到位,隨後將搗固車下的輪對、轉向架從搗固車下推出,架車檢修工作正式開始。進入7月,隨著溫度不斷攀升,國鐵北京局北京大機運檢段檢修庫內也異常熱鬧非凡,
揮汗如雨、渾身油漬,實現強身健骨,恢復設備狀態。大機段三個巨大的檢修庫內,機器轟鳴、人頭攢動。炎炎夏日中大機段的幹部職工們,必須在暑運2個月的時間內完成56台大型機械車輛設備的檢修試驗任務,全面排除設備故障隱患,調試設備作業性能,“強身健骨”,恢復“體力”。待到暑運結束,這些“大黃蜂”作為集中修會戰的主力軍,將以嶄新的面貌、充沛的活力,奔赴各大鐵路幹線,對線路實施拉網式檢查整修,有效消除設備隱患,提高設備品質,為即將到來的春運夯實鐵路線路、提升設備運營品質而做好準備。
“大型養路機械設備科技含量高,集機械、液壓、氣動、電氣于一身,車型種類不一、結構複雜、零部件成千上萬,經過半年的緊張施工,設備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利用夏季2個月的時間,按照預檢、洗車、入庫檢修、各系統靜態檢查驗收、車輛標定和動態試驗、整車驗收等主要流程,在規定的時間內高標準完成所有設備的維修保養任務。”檢修車間副主任譚驍天介紹説。
數字化管理,集中攻堅,提升檢修效率。針對各車輛具體檢修情況,推行檢修進度數字化管理,建立“一車一檔”,動態更新檢修計劃和完成情況,可實時查看檢修進度資訊、檢修臺位資訊、故障統計和檢修完成情況等重要檢修數據,便於控制檢修進度以及對計劃進行適時調整。同時,創新檢修組織模式,抽調精兵強將和技術骨幹,成立疑難問題技術攻堅組,逐車集中解決檢修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攻克重大檢修項目,進一步提升檢修效率,確保設備集中檢修的順利完成。
標準化管理,科技賦能,提高檢修能力。從實際出發,以解決現場難題、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作業效率為目標,把標準化管理、科技創新與檢修作業緊密結合,不斷優化檢修流程,使檢修更加科學、高效、有序。組織編制各車型三、四級修檢修作業指導書270余項,用於指導職工進行標準化檢修作業。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專用工裝,設計研發車軸齒輪箱支撐移動小車、制動缸多點行程測試及拆解工裝、清篩車挖掘齒輪箱檢修翻轉架、變扭器末級離合器摘挂狀態顯示工裝、搗固裝置導向柱定位工裝,研製空氣乾燥器試驗臺。不斷引進新設備、新儀器,增強自主檢修能力,投入運用測漏儀、測溫儀、內窺鏡、超聲探傷儀等先進“體檢”設備,對設備“望聞問切”,精準測量探傷,判定設備狀態,啟用制動軟管試驗臺、傳動軸動平衡試驗機、車鉤緩衝裝置和磨軌電機等先進檢修檢測設備,不斷拓寬車輛整體檢修項目,利用科技創新開創安全高效優質設備檢修新局面。
規範化管理,“三檢一驗”,提升檢修品質。嚴把設備驗收,嚴格落實“三檢一驗”制度,該段各運用車間和檢修車間做好故障檢修後自檢、互檢,質檢科強化檢修過程品質盯控,做好設備檢修項目完成後專檢工作,驗收室嚴格遵照新修訂的檢修規則要求,加強整車的品質驗收,並與車間建立長效溝通機制,每週將發現的驗收品質問題,匯總反饋至車間,督促車間依照問題清單進行整改和反饋,做到每個問題閉環管理,確保每台檢修後設備品質優質達標。
據了解,國鐵北京局2024年內計劃安排現代化大型機械設備完成京津冀鐵路線路清篩500公里、更換軌枕3萬餘根、搗固9332公里、探傷10萬餘公里、打磨1.3萬公里,為“軌道上的京津冀”,助力協同發展、降低物流成本、暢通物流秩序,滿足企業和人民群眾生産生活賦能“新質生産力”,確保鋼鐵大動脈“經舒絡活”。
(供稿人:高偉、徐剛、徐方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