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隧道局:引領隧道建設高品質發展的中國力量
近日,隨著中鐵隧道局參與研發的“明珠灣號”頂管盾構機身安全下穿莞佛高速(東莞—佛山高速公路)高架橋,廣州南沙鳳凰大道項目三車道超大斷面矩形頂管隧道成功攻克了臨近橋梁樁基等施工高風險技術難題,填補了業內超大斷面頂管下穿重大結構物的技術空白。該隧道下穿結構物為進出南沙城區的重要道路。項目施工過程需要精準控制沉降,確保路面交通安全正常,施工複雜,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以新質生産力助推隧道建設高品質發展
據了解,中鐵隧道局在該項目中投入掘進的“明珠灣號”是華南地區第一大矩形斷面頂管盾構機,寬14.82米、高9.45米,採用多刀盤組合開挖、自動減摩等技術,解決了超大斷面矩形頂管盾構施工一次開挖成型、主機姿態控制以及土體沉降控制等技術難題。
“明珠灣號”頂管盾構機的研製和應用,展示了中鐵隧道局在盾構機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施工技術水準,是中鐵隧道局10年來堅持以新質生産力助推隧道建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體現。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作出“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指示。10年來,中鐵隧道局堅持貫徹“三個轉變”重要指示,勇於創新、敢於突破,為中國隧道科技創新的自立自強不懈奮鬥。
10年來,中鐵隧道局積極加強科技創新,先後研發了隧道智慧建造技術、大直徑盾構隧道修建技術、TBM隧道軟弱地層與岩爆地層施工技術、高地溫隧道修建技術、極高地應力軟岩隧道大變形控制技術、長大隧道下臺階與仰拱一次成型施工技術、複雜條件下雙向六車道沉管隧道施工技術等系列關鍵技術。
通過對以上成果的推廣應用,中鐵隧道局不僅解決和突破了一系列工程技術難題,也使得科研成果的整體水準得到較大提升,為隧道行業的技術進步和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提升行業科技水準,中鐵隧道局打造眾多高端科研平臺,先後設立隧道掘進機及智慧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隧道結構智慧監控與維護企業重點實驗室、河北省隧道智慧裝備與建造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技術中心、全斷面隧道掘進機狀態監測與評估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核心期刊《隧道建設(中英文)》高端平臺,並成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的支撐單位,為盾構隧道施工智慧化注入“新質生産力”。
隨著新質生産力的提出,提高隧道建造的智慧化水準,是我國近期乃至長遠期的發展方向。中鐵隧道局總工程師洪開榮表示:“作為隧道建設的國家隊,中鐵隧道局將堅持發展新質生産力,助推我國隧道建設的高品質發展。”
以精品理念鑄就隧道建設品牌
中鐵隧道局堅持在急難險重任務中勇挑重擔,承擔了具有“三高四活躍”特徵的世界最難隧道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施工任務,極力攻克高地溫、軟岩大變形、突泥涌水、岩爆、TBM頻繁卡機等難題。
從打通群山峻嶺到穿越江河湖海,中鐵隧道局始終在急難險重中奮力前行,10年來,中鐵隧道局5次穿長江,19次穿黃海、東海、南海,14次穿珠江,24次穿錢塘江、贛江、閩江、邕江、松花江、大運河等水下施工......一次次穿越江河湖海,創造出一個個不凡紀錄。
無論任務如何急難險重,中鐵隧道局始終堅持推出精品工程,建成的中俄管道長江穿越工程,是世界油氣領域單線盾構掘進距離最長、埋深最深、水壓最高、口徑最大、施工環境最複雜的油氣管道穿江盾構工程;承建的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是中國目前最大水壓、最大埋深的海底隧道工程;承建的深圳媽灣跨海通道,是當時國內最大直徑越海盾構隧道;承建的世界最大直徑高鐵盾構隧道滬渝蓉高鐵崇太長江隧道,是世界高鐵盾構掘進距離最長、直徑最大、穿越長江水下最深的隧道。正在施工的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全隧穿越地層種類多達17種,包括19條斷裂帶,堪稱鐵路建築史上的“地質博物館”,並承建了國內最深鐵路豎井。
不僅如此,中鐵隧道局還走出國門,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各地打造眾多豐碑工程,創造了用900天成就了火車900秒穿行大山的奇跡,建成烏茲別克卡姆奇克隧道。施工設計總承包的以色列特拉維夫輕軌紅線工程,以中國工程的走出去,帶動了中國設備、中國物資、中國技術走出去,是中國企業承建的首個海外高端市場輕軌項目。打通阻礙中老鐵路通車的最後“攔路虎”景寨隧道,將承載中老兩國人民友誼的線路終由夢想化為現實。承建的喬治亞南北公路KK隧道是世界最大直徑TBM隧道,在喬治亞創造了“中國速度”。建成秘魯首條通往古印加帝國古城遺址馬丘比丘公路隧道。在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中,中鐵隧道局充分發揮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施工領軍企業的專業優勢,展現了中國隧道實力,贏得了廣泛的海內外聲譽。
以“三大核心産業”拓寬産業發展空間
近年來,中鐵隧道局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主業,明確“三大核心産業”發展方向,聚焦“機械化配套産業、大盾構管控體系、地下智慧停車場”三大核心産業,瞄準“專精特新”企業建設目標,以科技創新的生動實踐,推進核心産業發展走深走實。
在機械化配套産業方面,針對大型機械化配套帶來的設備投入大、超欠挖控制難、安全步距制約開挖進度、建設管理機制與體制不匹配等突出問題,中鐵隧道局組織開展全地質條件下的機械化配套體制機制創新及技術裝備創新,實現核心專業優勢的全覆蓋,建立軟岩臺階法大機配套機制。全工況鑿岩臺車等三項設備投入使用,臺階法現場試驗順利開展,機械化配套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大盾構管控體系方面,中鐵隧道局先後發佈《大盾構工程管理手冊》和《大盾構工程建設標準》,建立了大盾構管理標準化體系,十年來,累計中標崇太長江隧道、通蘇嘉甬等大盾構項目36個,大盾構專業優勢逐步顯現,以新技術運用與研發助力大盾構工程發展,盾構隧道智慧建造技術廣泛運用上海機場線、崇太長江隧道等項目。以學促幹,以幹踐行,攜手智慧,轉型升級,推動盾構隧道進入智慧建造時代。
在地下智慧停車場方面,中鐵隧道局進行多角度的戰略分析,探索産業發展商業模式、盈利模式,提出了産業發展總體目標、發展路徑、産業佈局、各階段發展策略。中標的廈門湖裏區停車場項目,為地下智慧停車場開發奠定基礎,充分發揮了中鐵隧道局在地下工程領域的技術優勢,為企業的多元發展開闢新領域新賽道,推進地下智慧停車場的全産業鏈發展。“三大核心産業”研究持續推進,讓中鐵隧道局的發展方向愈發清晰。
中鐵隧道局總工程師洪開榮表示:“中國隧道的未來發展方向,是緊跟國家建設的發展步伐來進行,也就是向更深、更長、更大的方向發展。”10年來,中鐵隧道局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世界級科技成果、高水準科技平臺、高層次創新人才不斷涌現,在製造向創造、速度向品質、産品向品牌等三大環節上持續加力,建造了眾多急、難、險、重標桿性精品工程。
中鐵隧道局將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向“新”發力,培育新質生産力,發展新質生産力,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隧道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先行先試,勇立潮頭”,為中國隧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