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圖片故事|廈門城中村“煥新記”

2024-06-29 09:04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這是6月27日拍攝的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一角(無人機照片)。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這是6月27日拍攝的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的水庫(無人機拼接照片)。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這是6月27日拍攝的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一角(無人機照片)。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6月27日,居民騎著電動車行駛在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改造後的入村大道上。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這是6月27日拍攝的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的一處居民樓。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6月27日,攤販在湖裏區殿前街道馬垅社城中村改造後的菜市場內販賣水果。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6月27日,遊客在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會客廳玩紙牌遊戲。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這是6月27日拍攝的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的一處居民樓。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這是6月27日拍攝的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的一家特色民宿。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6月27日,遊客在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的一家餐館內用餐。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6月27日,遊客騎著租用的電動車在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內遊玩。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6月27日,遊客在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內遊玩。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湖裏區殿前街道馬垅社城中村垃圾投放點改造前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同一地點改造後的景象(6月27日,新華社記者周義攝)。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大廣場倉庫改造前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同一地點改造後的景象(6月27日,新華社記者周義攝)。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入口處改造前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同一地點改造後的景象(6月27日,新華社記者周義攝)。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知青樓側路改造前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同一地點改造後的景象(6月27日,新華社記者周義攝)。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大廣場改造前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同一地點改造後的景象(6月27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周義攝)。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一處海鮮大排檔改造前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同一地點改造後的景象(6月27日,新華社記者周義攝)。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會客廳改造前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同一地點改造後的景象(6月27日,新華社記者周義攝)。

廈門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的存在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的區域。

在系統謀劃的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進行改造,包括推動道路白改黑、強弱電纜線入地、雨污管網完善、拆除違章搭蓋、騰出公共空間、引入民宿和會客廳等新業態……計劃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讓昔日破敗的城中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華社發

【責任編輯:趙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