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魏輔文:大熊貓保護的國際合作十分必要意義重大
中國網訊(記者韓琳) “與包括世界各國持續開展大熊貓國際合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在國家林草局今天上午舉辦的野生動物保護及國際合作成果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以肯定的語氣這樣説。
在當日的發佈會上,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司長王維勝介紹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和國際合作交流有關情況,他表示,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等旗艦物種保護,通過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棲息地保護建設等舉措,不斷強化野生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斯萍、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定震出席會議,也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對於我國大熊貓保護的整體情況,魏輔文院士表示,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物種,是我國國寶,僅分佈于四川、陜西、甘肅的邛崍、岷山、秦嶺等六大山系。國家對加強大熊貓保護十分重視,特別黨的十八大以來,大熊貓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成效顯著。
一是建立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地體系,約72%的大熊貓野外種群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得到保護,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外我國還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保護大熊貓,促使其野外種群數量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1100余只增長到目前約1900隻。
二是整合設立了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熊貓等瀕危物種科研平臺,集中力量對大熊貓野外保護和人工繁育面臨的技術難題進行攻關,並進一步提高大熊貓演化生物學、行為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保護醫學等科學研究水準。
三是大熊貓人工繁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科學優化配對繁殖、疫病防治等技術體系,全球圈養大熊貓總數達到728隻,大熊貓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與野生大熊貓維持在同等水準,為國際合作、科普教育、放歸自然提供了有力保障。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級為“易危”就是科學研究與保護管理完美結合所取得的最大成效,在國際上廣受讚譽,為全球瀕危物種的保護樹立了一面旗幟。
“我本人于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參與和美國聖迭戈動物園等機構的合作研究,深切體會到通過合作取得的成效。”談到大熊貓保護的國際合作,魏輔文説,我國先後與20個國家26個機構開展了大熊貓合作交流,在大熊貓的繁育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有力支援了大熊貓野外保護。
魏輔文回憶了自己從事大熊貓保護和研究的經歷,他説,“大熊貓國際合作初期的時候,我們的科研能力和水準還是很低的。通過國際合作,我國在大熊貓飼養繁育、疾病防治、野外放歸等領域的科研能力和水準得到了顯著提升。比如國外合作機構助力我國科研工作者攻克大熊貓“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三難問題;聯合開展圈養大熊貓食物營養、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有效提高了疾病的治療能力,極大改善了大熊貓健康水準。”
魏輔文指出,通過大熊貓國際合作,我國獲得先進野生動物保護理念,得到野生動物保護的先進技術、專家團隊等系列支援,為我國培訓了一大批包括野生動物保護人才隊伍,促進了我國保護管理水準的提高,加快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與世界接軌的步伐。
“比如80年代中美在臥龍開展的大熊貓野外生態生物學研究,促進了我國生態學的發展、大熊貓的就地保護和人才培養,我是當時的受益者者之一。”魏輔文説。
魏輔文表示,大熊貓保護的海外合作還促進了民間友好往來。大熊貓赴境外開展合作,均受到所在國公眾的普遍歡迎。
“我在美國聖迭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英國愛丁堡訪問的時候,看到外國民眾為了看到大熊貓往往要排好幾個小時的長隊,飼養人員對大熊貓給予了精心地呵護。“魏輔文以親身經歷作此説明。他認為,這對促進國外公眾進一步了解我國大熊貓等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傳播中華文化,增進民間友好交流發揮了難以替代的推動作用。因此,與包括世界各國持續開展大熊貓國際合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