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第30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及科普宣講活動在京舉辦

2024-06-15 19:02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6月15日訊(記者韓琳) 今天上午,第30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活動暨“走近荒漠”科普宣講活動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辦。活動旨在充分展示我國荒漠化防治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活動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主辦,中國林學會和北京林業大學承辦,中國科學技術館、科普中國、光明網支援協辦。

今年6月17日是第30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也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通過30週年紀念日。我國的宣傳主題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 築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圍繞上述主題,活動現場播放了第30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主題宣傳片和“三北”工程建設、沙塵天氣科普宣傳片,舉辦了“走近荒漠”大講堂、“走近荒漠”科普講座,以及“荒漠的真、善、美”生態影像展、荒漠化知識互動答題、荒漠化自然教育青少年體驗等一系列宣教活動,以大力弘揚“三北精神”,全方位增進公眾對荒漠、荒漠化防治、沙塵天氣的科學認識。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活動併發表致辭,他表示,我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稱讚:“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指出:“中國荒漠化防治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美國航太局衛星數據表明,2000年至2017年間全球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

他説,荒漠化防治是關係人類永續發展的偉大事業。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防沙治沙的希望和後備力量。希望這次科普系列活動能夠給大家帶來啟發和收穫,激勵更多的青少年朋友關注荒漠化防治。

啟動儀式上,主承辦單位代表與少年兒童代表共同澆灌“荒漠綠洲”,寓意攜手青少年共同為荒漠化防治貢獻力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已有約40%的土地出現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現象,直接影響到50%的世界人口。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積257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26.8%,沙化土地面積169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17.6%。

我國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部署實施了“三北”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防沙治沙體系。國務院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國家林草局會同相關部門印發《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組織開展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持續加大“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力度,推進科學化、規模化治沙,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3.31億畝,封禁保護面積2708萬畝,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偉大號召。

到目前為止,“三北”工程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果。一是重點工程區林草植被有效恢復。“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積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二是沙化土地狀況持續好轉。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連續4個監測期(2004年、2009年、2014年、2019年)持續凈減少,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515萬畝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000萬畝。土地沙化程度持續減輕,重度和極重度比重由2004年的74.1%下降到2019年的62.3%。三是風沙危害得到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風蝕總量較2000年下降約40%,三北工程區極易起塵和高度起塵土地面積由2012年的48.1%降至40.4%。近10年來,北方地區春季年均發生9.2次沙塵天氣過程,與近30年同期年均12.5次相比,呈現次數減少、強度減弱的趨勢。四是綠色惠民成效明顯。沙區生態環境得以改善,而且保護了耕地,帶動畜牧養殖業和林果業發展,拓展了人們生産生活空間,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沙區年産幹鮮果品4800萬噸,約佔全國總産量的1/4,年總産值可達1200億元。華北東北等糧食主産區依託農田防護林網,4.5億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五是鑄就了偉大的治沙精神。長期以來,三北地區廣大幹部職工和人民群眾堅持不懈防沙治沙,創造了荒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生態奇跡,涌現了石光銀、王有德、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八步沙“六老漢”等一批治沙英雄(群體)和河北塞罕壩、山西右玉、新疆柯柯牙等治理典型,培育形成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

此外,我國率先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為全球生態治理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範。1994年6月17日,法國巴黎外交大會通過《公約》。自1997年《公約》對我國生效以來,我國認真履行《公約》義務,成功舉辦了《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全球紀念活動等重大活動,引導《公約》良性發展,全力推動全球荒漠化防治進程,持續推進荒漠化防治務實合作,發佈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倡議》,與《公約》秘書處聯合在華建立國際培訓中心和知識管理中心,在蒙古、中亞、非洲等建立了治沙示範基地,加強對亞非國家的技術與項目支援,定期舉辦荒漠化管理和技術培訓班。2023年,中阿乾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和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掛牌成立。先後舉辦9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向世界推廣分享荒漠化防治技術和經驗。我國從荒漠化防治探索者,成長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業的重要推動者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引領者。

【責任編輯:韓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