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雪梨大學高級研究員賈偉明:東西方交流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石器時代
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和喀什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國際論壇在新疆喀什舉行。本次論壇圍繞中央民族大學考古隊在喀什地區發掘的中國最西端的古代大型地面佛教寺院——莫爾寺遺址的考古成果,旨在以考古、歷史領域的國際交流,推動新疆歷史人文的多元一體研究,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來自中國、哈薩克、烏茲別克、澳大利亞、埃及、德國、匈牙利、義大利、蒙古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共170余人參加論壇。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考古係、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賈偉明發言 中國網 鄭亮攝影
論壇期間,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考古係教授、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賈偉明(Peter Weiming Jia)分享《從新疆發現的粟、黍和水稻看史前絲綢之路的東西文化交流》話題。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考古係、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賈偉明:
很高興在這裡分享我的一些研究,我非常榮幸能夠在新疆工作差不多20年,我是從2006年一直到現在在新疆工作,跟中國很多的考古學家、學者以及科學家共事,幫助追溯東西方的文化聯繫。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三點內容,第一點是東西方交流其實早早遠于絲綢之路,早到什麼時候呢?我待會會告訴大家答案。第二點,就是一些作物在東西方的交流互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點是,東西方的交流互動促進了社會結構的發展,任何一條路不僅是對兩端有利而且對中間相關的部分也是有利的,包括新疆地區。
首先來談第一點,東西方交流可以追溯到絲綢之路之前很久的年代,具體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也就是石器時代。4000年前的新疆非常有趣,剛剛俄羅斯的學者也談到了歐亞大草原,還有歐亞大草原上面的人口從西到東遷徙,新疆地區也參與了這樣的遷徙。我們看到新疆跟歐亞大草原之間的部落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繫。還有壁畫,很多壁畫來自黃河中上游地區,傳到西部到達了哈密地區,他們不僅帶來了這些繪畫,還有農耕文化,他們把中原文化、中原作物帶到了新疆,這是東西方交流和互動的兩個例子。這個互動其實也可以從哈薩克地區看到,澳大利亞在帕米爾高原研究時發現了差不多3000年前的小米和高粱。我們知道小米是來自於東方的,它跨過天山地區被傳播到中亞地區,這是幾千年前。
第二點想交流一下通過作物的交流。我們知道大麥、小麥來自於西方,還有相關的農耕技術,其實西方和東方是不一樣的,小米是來自東方的,從東方傳播到西方,這也影響了這些地區的烹飪文化,東西方的烹飪文化也是有很大區別,東方喜歡蒸、煮,西方喜歡烤,新疆這兩種烹飪方式都比較常見。比如,馕就是烤制的。東方和西方的兩種不同烹飪方式,不僅是技術,還有技術背後的文化以及精神影響,這促進了社會發展,還有社會結構的變化。
尤其要注意的是,制銅還有制金屬的技術,也被引入到新疆,比如説在商周時期我們看到有很多青銅物件,歐亞大草原上最開始只有很少的青銅文物,之後他們學習到了這種制銅的技術。
最後就是關於史前東西文化的交流,不僅僅限于剛才提到牲畜和農作物等,還包括交流、技術發展,以及廣闊的網路內的人口流動。所有的交流都對中西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豐富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為後來的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