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新疆故事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委主任、黨組書記潘岳 國家民委 供圖
中國網新疆喀什訊 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和喀什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國際論壇在新疆喀什舉行。本次論壇圍繞中央民族大學考古隊在喀什地區發掘的中國最西端的古代大型地面佛教寺院——莫爾寺遺址的考古成果,旨在以考古、歷史領域的國際交流,推動新疆歷史人文的多元一體研究,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來自中國、哈薩克、烏茲別克、澳大利亞、埃及、德國、匈牙利、義大利、蒙古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共170余人參加論壇。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委黨組書記、主任潘岳出席論壇並在致辭中表示,新疆文化既有多元,更有一體,這一體就是“中華文化”。國際上有一種不真實的敘事,將新疆文化與中華文化分離開甚至對立起來。潘岳在講話中列舉大量考古實證表示新疆歷來是多元文化薈萃、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石器時期,黃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傳至天山南北,新疆出土了漢、晉、南北朝、唐、宋、元大量儒家文化遺存,如南疆樓蘭古城、尼雅遺址、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詩經》《尚書》《春秋》《左傳》《論語》《禮記》《孝經》等儒學典籍殘卷,更反映出中華文化在新疆開花結果的史實。潘岳説,各方傳入的文化之所以能在這裡發展,説明瞭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潘岳説,國際上把新疆與中華文化的關係描述成“被同化”是違背事實的敘事體系,是對中國歷史的無知。西域各族人民自古以來也同是中華文化的共同創造者。中國著名農書《農桑撮要》是高昌畏兀兒農學家魯明善所著;漢傳佛教的《金剛經》等多部典籍,是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所翻譯,他創造的“慈悲”“世界”“覺悟” “苦海”“愛河”等詞彙成為今天漢語中的常用詞;元代畏兀兒人廉希憲是忽必烈的宰相兼儒學大師,力推中華文化,今天北京高校雲集的魏公村,就是以廉希憲的魏國公封號命名的。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代代相承。元朝取代了宋朝卻為宋修史,明朝取代了元朝卻為元修史,清朝取代了明朝卻為明修史,在元朝推動恢復科舉制、為宋修史的康裏巎巎也是西域蒙古族人。中華文化共同體是由包括西域各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新疆與中原最終同屬於一個政治共同體,是經濟、社會、文化共同體發展的必然結果。
關於外界擔心的“新疆同屬於一體,沒有‘多元’”的問題,潘岳表示,按照西方“多元主義”思路,多元和一體總是有些矛盾。但中國哲學總能使多元與一體、相互矛盾的事物辯證統一。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重要的“儒釋道合流”現象。原始佛教通過新疆剛傳入中原時,其不事生産、不敬祖先、不孝父母、不敬王者的教義與中國的儒道思想産生了衝突。但最終結果是,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忠孝倫理,調和了因果輪迴與父母孝悌的關係,吸收了道家的體悟方式,形成了中國化佛教。而儒家也吸收了佛教的性理之學,形成了中國理學。今天,儒釋道三家並沒有變成一家,體現的是哲學的多元;但三家思想又交融成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更大共同體,體現的是一體。
潘岳舉例説,不管是佛教進入中國,還是伊斯蘭教進入中國,都經歷了碰撞融合,都成為中國化的佛教與中國化的伊斯蘭教。這種碰撞融合,不是為了消滅彼此,而是為了提升彼此,交融出更先進的文明。新疆故事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
潘岳建議:“世界上凡關心中國的政治家與學者們都應當了解研究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他説,這種結合産生了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新的文化思想。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連續性相結合,決定了中國道路蘊含著從未中斷的文明邏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創新性相結合,決定了“結合”不是復古,而是開啟新的思想解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統一性相結合,決定了國土不能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基本理念。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包容性相結合,決定了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和平性相結合,決定了中華文明始終追求美美與共和平共贏。一個數千年基本沒發生宗教戰爭的中國,一個數千年從不搞殖民擴張與文化強制輸出的中國,其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經驗也許能為今天世界上仍存在的民族宗教衝突問題提供借鑒。
潘岳在講話中表示,作為多元文明交融薈萃之地,歷史的新疆與未來的新疆,必會堅持多元一體道路,建設更加安全和諧的新疆;必會更好地發揮樞紐作用,聯結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必會更好地發揮支撐作用,打造 “一帶一路”建設核心區;必會更好地保護各民族優秀文化以豐富發展絢麗多彩的中華文明。因此,新疆不僅僅是中國的新疆,也是世界的新疆。讓歷史、今天、未來的新疆走向世界,是我們共同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