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新華全媒+丨從30萬到120萬千瓦 他參與了我國半數以上核電站研發設計

2024-05-31 07:32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左一)與團隊年輕人在試驗臺架上交流。

今年62歲的鐘元章是原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華龍一號”核電項目副總設計師。自1986年從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化工機械專業畢業,進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開始,一直從事反應堆結構設計工作,參與了我國半數以上核電站的研發設計工作。

“我參加工作後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參與反應堆壓力容器的重要材料508-Ⅲ鋼的研發。”鐘元章説。

據鐘元章介紹,反應堆是核電站的核心部件,直徑4.4米,高12米,壁厚220毫米的壓力容器又是反應堆的核心部件,“華龍一號”的177組核燃料組件就裝在壓力容器裏面。所以,壓力容器是整個核電站重要的安全屏障。

“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我們在研發設計壓力容器的時候,標準定得很高,要承受住高溫高壓。整個研發設計、生産、試驗用了近二十年,最終成功研製出‘華龍一號’壓力容器的508-Ⅲ鋼,實現了反應堆‘心臟’國産化。”鐘元章説。

“華龍一號”反應堆上的零部件多達上萬個,絕大部分都是非標準化,每一個零部件都融入了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科研人員大量的心血。為了保障、驗證零部件性能、壽命,研製出一款零部件短則一兩年,長則十餘年。以反應堆內的一個長約十釐米的控制棒驅動機構鉤爪為例,團隊歷時四年才研製成功,做了1800萬步帶載荷耐磨試驗,驗證其使用壽命。

“中國的核電從最初的30萬千瓦,到60萬到90萬,再到我們現在建造的‘華龍一號’近120萬千瓦,我們的核電發展非常穩健,這是我幾十年來十分欣慰的一件事情,自己在這當中做了一些工作,覺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鐘元章感慨地説,“我現在退休返聘,繼續在做“華龍一號”後續的研發,我們還要進一步提高它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中)與團隊年輕人散步交流。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在介紹“華龍一號”反應堆模型。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2017年8月,全球首臺“華龍一號”三代核電——福清五號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準備進行吊裝(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2017年8月,全球首臺“華龍一號”三代核電——福清五號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準備進行吊裝(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2022年8月9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批量化工程——中核集團漳州核電2號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在進行吊裝(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左三)與團隊年輕人在試驗臺架上交流。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在展示科研人員歷時四年研製的控制棒驅動機構鉤爪。鐘元章介紹,小小鉤爪可提拉上百斤的控制棒,團隊歷時四年才研製成功,做了1800萬步帶載荷耐磨試驗,驗證其使用壽命。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在展示他率團隊歷時五年研製的反應堆壓力容器密封圈小樣。這是保障反應堆安全的重要零部件。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在介紹“華龍一號”模型。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在展示通過3D列印的堆內構件堆芯圍筒。鐘元章介紹,通過3D列印的方式來生産“華龍一號”的零部件,是目前的一個研究方向。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右二)與團隊年輕人在試驗臺架前交流。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5月24日,在位於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鐘元章(右一)與團隊年輕人在試驗臺架上交流。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責任編輯:楊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