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新華鮮報丨向科技工作者致敬!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開館

2024-05-31 07:34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向科技工作者致敬!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開館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一座以科學家為名的博物館,構築起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園。

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開館!

14.7萬件實物、34.5萬件數字化資料、上百萬分鐘音視頻……500余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歷程濃縮於此。在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區的這座特殊博物館,閃耀著共和國科學家的璀璨星光。

博物館內的藏品,主要依託“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十餘年的收集積累。行走在展館內,目之所至,一封封書信,一頁頁手稿,一件件證章,靜靜訴説著科學家們的堅守與奉獻。

這是矢志報國的赤子之心——

一張陳舊的普渡大學坐標紙,上面精心繪製著五星紅旗的圖樣。這是1949年10月,正在美國留學的洪朝生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懷著激動的心情所繪。1952年,洪朝生毅然歸國,後來成為我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

超聲學家應崇福在回國途中給美國導師去信,深情寫道:“那個名為中國的國家是我的祖國”;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在入黨志願書上寫下誓言:“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為中華之崛起、為民族之復興,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拳拳之心,印刻在穿越時空的墨跡中。

這是求真務實的嚴謹學風——

一張展櫃內,整齊排列的小盒子裏分裝著不同的黃土樣本;旁邊,幾本攤開的野外考察筆記上,是地方景觀手繪和地質情況記錄。而這樣的考察筆記竟足有300多本。

劉東生院士採集的黃土樣品和科研手稿、考察筆記等資料。(李慧韜攝)

這些樣本和筆記都來自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東生。他紮根黃土研究60餘年,為科研涉險灘、登峭壁、踏極地。正是這樣的執著求真,讓他帶領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手稿、打字機、計算尺……一件件實物資料,記錄著科學家最普通不過的科研工作,也勾勒出共和國科技發展的非凡歷程。

這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

展墻上,一張舊報紙記錄下那激動人心的時刻:1965年9月,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從1958年12月我國提出並確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項目開始,三個單位聯合研究,數百位人員參與,歷時近7年,證明了中國人能夠攀登世界科研高峰。

中國“芯”研發、幹細胞研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項項展陳彰顯出新征程上科研人員緊盯世界科技前沿,産生的原創性、引領性成果。

5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鬥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首展上看到自己曾經的筆記。(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供圖)

一部科學史,也是一部科學家的精神史。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特意來到現場,見證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首展的重要時刻:“博物館為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提供了鮮活、豐富的素材,為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

華羅庚、周培源、錢三強……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激勵著9000多萬科技工作者擔起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接力精神火炬,勇攀科技高峰。

【責任編輯:楊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