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四季皆牧歌:阿勒泰千年遊牧轉場文化的現代傳承

2024-05-27 08:17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3年12月22日拍攝的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可可托海鎮塔拉特村。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26日電(記者潘瑩、熊聰茹)一個月前,哈薩克族牧民阿達力別克·別爾都木拉提家的600頭牲畜,從阿勒泰地區福海縣齊幹吉迭鄉博列克托別村出發,搭上四週裝有圍欄的卡車,向東北方向,一路跨過額爾齊斯河,歷經200余公里,抵達薩爾布拉克春牧場。

“過去轉場需要至少一週時間,現在當天上午出發,下午就到了。”50多歲的阿達力別克·別爾都木拉提説。

薩爾布拉克,意為“黃水泉”。此時的春牧場,正值冰雪消融,雪水匯成河流,在山間嘩嘩流淌。山腳下,綠草如茵,牛羊成群。

由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編的電視劇近期熱播。文章和劇情中對遊牧民族轉場生活的描述生動、細膩,有新舊理念的碰撞,也有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的共融。

2023年12月22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可可托海鎮塔拉特村,村民為遊客表演“姑娘追”。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依照牧草生長週期、帶領牲畜長距離轉移草場,形成延續千年的獨特“轉場”文化。

直到今天,阿勒泰牧民仍保留著春夏秋冬四個牧場。2024年,阿勒泰地區春季轉場牲畜超過220萬頭。

阿勒泰地區素有“金山銀水”之稱,是新疆重要的畜牧業大區之一,境內廣袤的四季草場,分佈在阿爾泰山和準噶爾盆地之間。

由北向南,地勢由高至低,地貌從白雪皚皚的山頂、廣袤無邊的森林,逐漸向極地苔原、明媚草甸轉換,最後延伸至準噶爾盆地中心的荒漠。

當漫長冬季來臨,“雪趕牛羊走”,在遠離山區的“冬窩子”,牛羊們嚼著牧人準備的飼草,靜待春天;入春,草木復蘇,新一年的轉場遍跟隨春天的腳步,由南向北漸次移動;至夏,從山前到高山,羊群追隨豐美的水草,不斷向北;當秋風乍起,草枯地黃,轉場路線再轉而向南,再次回歸躲避嚴寒的港灣。

在四季牧歌的阿勒泰,高山牧場的牧民們承襲著千年傳統遊牧方式,每年從春至冬,由南往北再往南遷移往復,行程少則幾十公里,多則上千公里。

2021年7月24日,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喀納斯景區禾木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高晗 攝

在哈薩克族垂直移動放牧中,轉場能夠合理利用牧草資源。“這種獨特的放牧樣式適應了當地脆弱的高山草地自然生態系統。”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陳祥軍説。

近年來,牧道、轉机站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牧民和阿達力別克·別爾都木拉提一樣,更願意選擇成本低、損失小、效率高的機械化轉場方式。

“和傳統的人工轉場相比,機械化轉場減少了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也避免了羊只出現掉膘、死亡和丟失的情況。”阿達力別克·別爾都木拉提對記者説。

近些年,當地政府加大牧區道路等基礎設施投入,一些傳統古牧道變成公路,極大方便了牧民的交通出行。在牧民轉場沿途,還建起100多個“幸福驛站”,為牧民提供食宿、洗澡、醫療救助等方面的服務,為牲畜提供補給。

摩托車、望遠鏡、對講機……放牧中,不少牧民用上了新潮裝備,年輕一代也樂於借助網路增加與外界溝通。

“90後”牧民家庭主婦“波塔”熱愛牧區生活,常常一邊放牧一邊開直播、做視頻,“我喜歡分享,喜歡交流,喜歡和家人度過的每一天”。

轉場途中搭帳篷、休憩時品味奶茶和風乾肉、閒暇時親友們集體手工製作氈毯、用現代廚電製作美食、駕駛私家車兜風……透過她的視頻,人們可以看到阿勒泰牧場迷人的風光和既保留傳統又不拒絕改變的現代生活圖景。

近年來,牧民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實施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等舉措,遏制草場退化趨勢,草原植被恢復明顯。

“河谷林封育行動對保護和擴大當地河谷林地面積,維護河谷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發揮了明顯作用,植被覆蓋度和品質都有所提高。”阿勒泰地區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站有關負責人説。

2021年7月23日,遊客在欣賞阿勒泰地區喀納斯景區禾木村的風景。新華社記者 高晗 攝

草原轉場文化在傳承中發展,讓“逐水草而居”不再是單一的畜牧方式。如今,遍佈新疆牧區的現代化標準養殖小區正成為養殖戶的新選擇。

哈依沙爾·木合亞提是福海縣返鄉創業大學生,“在標準化養殖小區,採取統一管理、統一養殖技術,統一集中防疫、統一訂單銷售的方式,讓養牛羊既輕鬆又可以實現增收致富”。

經過近4年發展,他飼養了60頭西門塔爾肉牛,不僅購買了新車,還添置了農牧業機械,日子越過越好。

傳承千年的遊牧轉場文化,成為阿勒泰獨特的文化旅遊資源,吸引四面八方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

福海縣沙爾布拉克小鎮作為當地牧民轉場途中必經的一個重要轉机站,已連續多年舉辦“百萬阿勒泰羊轉場文化旅遊節”。姑娘追、阿肯彈唱、摔跤、賽馬以及剪、彈、編羊毛等傳統節目,讓中外遊客在此體驗轉場文化獨特魅力。

“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牧場體味‘慢生活’,感受別樣的民俗文化。”從起初只有兩三間客房擴增到現在50多間客房,布爾津縣禾木喀納斯蒙古族鄉哈納斯村蝴蝶山莊民宿老闆窩斯盼·馬勒克為紅火的商機感到欣慰,也希望遊客們在增進對草原文化認識的同時,為保護當地的草原生態環境做出努力。


【責任編輯:楊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