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王昆峰《國色·九歌》影像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2024-05-08 13:48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展覽開幕式現場。 陳黎明 攝

中國網訊 在洛陽牡丹花期接近尾聲的日子裏,來自河南洛陽的攝影家王昆峰攜其6個系列的牡丹攝影佳作80幅亮相中國美術館展出。這些以中國特有審美方式巨幅呈現的牡丹新視覺影像,成為五一節日期間首都北京頗受關注的一項影像藝術展覽。

《國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藝術展》由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洛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展出作品以牡丹作為表現對象,以主觀選擇的直接方式打開物性,呈現事物內在結構、色彩旋律和層次節奏,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花卉影像視覺語言,謳歌花的魂魄和生命力量。其作品借助拍攝牡丹花無窮盡變化的樣態,解讀生命從飽滿綻放走向靈魂永生的更高境界,並借此當代視點,表達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古老文明永葆生命活力的禮讚。

王昆峰從上世紀70年代拍攝發表作品開始,不斷探索,銳意創新,至今已堅持牡丹影像創作、傳播牡丹文化40餘年,是國內從業時間較長、拍攝手法豐富、藝術風格多元、用心用功用情探索影像表達可能性的牡丹題材代表性攝影家之一。王昆峰的多年藝術探索,在以中國式攝影語言和審美方式錶現特色題材的道路上創造了獨特樣本,在守正創新中實踐著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

王昆峰《國色·花魂》系列作品。

在中國美術館的3號和7號展廳內,《國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藝術展》,採用多種專業技術和高精設備拍攝的作品共分六個部分呈現:

《國色·花語》作為開篇,利用微距攝影來抽離整體具象而凸顯局部結構。作品摒棄具象的再現,轉向抽象的光影、色彩、線條表現,通過將不可見的神韻化為可見的細節,構建一種超越尋常觀看經驗的純粹視覺。

《國色·花容》在拍攝方法上引入了焦點堆棧這種擴展景深的攝影技術,通過對焦區域組合而獲得更大景深,同時提升畫質,讓鏡頭中的牡丹更為立體精妙。

《國色·花魂》的創作依然採用焦點堆棧技術與1.5億像素飛思相機、施耐德微距鏡頭的技術性能結合,拍攝的對象則由盛開的花朵換成了乾枯、凋零、殘敗的牡丹,以全焦距、超精細質感,呈現一個未曾被感知的、抽象的、奇異的微觀世界,讓強烈的質感、肌理、色彩和構成完全跳出人們對於牡丹的一般認知。

《國色·花姿》系列凝視牡丹的零落枯萎,拍攝對象有的剛剛凋謝,有的已乾枯數年,對王昆峰來説,他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從中提取或構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

王昆峰《國色·花夢》系列作品。

《國色·花夢》拍攝的則是凋零散落的花瓣,牡丹的姿容已經無跡可尋,化作靈動奇魅的圖式、如夢如幻的色彩以及或柔如飄絮或堅如金石的多樣質感,影像更加微觀、更加抽象也更加自由。

《國色·花咏》篇章特別著力於寶麗來特殊的工藝感和奇特的色彩呈現,構造陌生奇異又含蓄內斂、蘊含偶然和不確定性的影像,表現一種風華絕代的生命優雅飄落的心理意象。

王昆峰鏡頭中的牡丹,是展示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重要藝術載體,更是傳播城市形象的獨特媒介。他的牡丹攝影作品先後在多個攝影節活動中展出,在近百家媒體發表,在中國攝影出版社等出版有多部畫冊,曾獲中國攝協主辦的“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優秀展覽等榮譽,受到多位業界專家的專論好評。

觀眾在開幕式後觀看展覽。 陳黎明 攝


這些作品自5月1日亮相展出以來,每天都吸引了不少首都群眾和中外遊客前往品評觀賞。有觀眾表示,這些作品中透射出來的生命力量,讓他們重新認識了代表著中國形象的牡丹,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從一朵花的生命歷程中透射出來的力量和感動,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攝影藝術的創造力和感染力。

《國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藝術展》研討會現場。 陳黎明 攝

本次展覽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所長李樹峰擔綱學術主持,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副教授朱炯策展。在5月7日下午舉行的《國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藝術展》開幕式上,多位業界專家對王昆峰的藝術創作表示肯定,並在隨後的學術研討會上從不同維度對其藝術成就進行了剖析

【責任編輯:鄭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