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特寫】見證發展五十年 自強精神代代傳——紀念清華大學建校113週年
中國網訊 4月28日,清華大學迎來建校113週年紀念日。在清華大學百年大禮堂,進行著一場隆重莊嚴的老校友紀念大會,1200名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1970級清華校友及家屬歡聚一堂,一起重溫清華大學走過的113年發展歷程。
初入社會 艱難開創
1974年,正是這一批清華老校友從學校畢業,奔赴全國各地參加工作的一年,也是我國很多事業從零起步,開工建設的時期。説起參加工作的第一年,老校友赫宇十分感慨,那年,他剛滿25歲,畢業分配到延安東風化肥廠做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經歷了從建廠到試産投産的整個過程。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赫宇。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赫宇:“咱化肥廠是從零開始,一片荒地起步。非常艱苦,先是平整場地、修路,設備、材料運輸回來以後,沒有太大的起重吊裝設備,全靠我們自己人工把機器拆開,卸下來,再組裝。”他説:“這是一個完整的實踐過程,要把書本上的知識和具體的實踐結合起來。從無到有,把它建成一個工廠,這個過程非常艱難,也非常複雜。我當年工作的地方算是相對落後地區,知識分子和技術幹部都比較少,只能一邊幹一邊學。”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楊立昌。
同一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業自動化係的老校友楊立昌被分配到化工設計院,負責化工企業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不久後,他就被派遣參與了山西化肥廠的建廠環評工作,負責駐守位於山西省長治市的牛王嶺大氣擴散觀測站,通過大氣探空,跟蹤照相、施放等容氣球等評價手段,探測海拔3000米以下的大氣層溫度、風速等指標,以研究和描述各種大氣污染物的擴散曲線。回憶起那段經歷,楊立昌終生難忘。
他説:“在山西的工作條件是相當艱苦的,過元旦了,連洗臉的水都沒有。山西這個地方本身就風大,單位在化肥廠的牛王嶺上面建了一個帳篷,我在裏邊值班。剛開始的時候,有同事陪我一起,每天上午10點之前,我們幾乎都在雲霧裏,啥也看不到。那個山是光禿禿的黃土山,沒有草,也沒有樹,我們就把大氣觀測儀架在山頂上。”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胡全勝。
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保障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首批引進國外成套大化肥生産裝置建設了13家大氮肥企業。1974年,26歲的清華老校友胡全勝畢業分配到了這13家企業之一的滄州大化。當時,相比于國産,外國技術生産的尿素純度高、工藝先進、自動化程度高,從原料進廠到包裝成品出廠,實現了全流水線生産。為了儘快了解新設備、新技術,充分掌握新設備裏的“洋門道”,清華大學1970級的畢業生胡全勝和工友們都憋足了一股勁。
胡全勝介紹説:“那時候引進來的設備所有資料都是外文,特別是自動控制DCS都是日文,沒有翻譯,就要靠自已,所有的圖紙,包括咱們的設計説明書都是外文,就是我們自己‘啃’的,有時候都得‘啃’到淩晨三四點鐘。那時候自己翻譯資料,翻譯出來還得培訓工人,其他人也要看,也得要學習,全廠800人,光操作工就得200多人,不培訓不行。我從一開始的不會到掌握自如,再到後來寫作多篇化肥自動化控制相關論文並獲得化工部及省級一二等獎。”
中流砥柱 見證發展
隨著國家不斷發展,在一代代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幾位老校友也在各自的崗位上見證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1995年,從事化工工作多年的赫宇來到延長石油,在那裏見證了我國石油勘探領域的大發展。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赫宇:“1995年,我去的時候,延長油礦石油的地質勘探面積只有1萬平方公里。當時,全國開發勘探拿到手的地質儲量只有1億多,後來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5億多。原油産量1995年的時候不到60萬噸,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730萬噸。”
對於整個職業生涯都專注于化工企業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楊立昌,他也見證了當地企業從高污染的染料廠、化肥廠和電石廠向技術革新、環境友好、節能減排的環保型企業轉型變革的全過程。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楊立昌:“當時化工的污染比較大,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粉塵裏邊萘含量比較高,導致眼睛特別不舒服,平常在別的地方都沒有這種感覺。現在基本上都是清潔文明工廠了,跟過去不一樣了,廠容廠貌搞得也好,做得很像樣。”
從普通技術工人到車間主任,再到企業高管、總工程師,立志打破國際化肥技術壟斷的胡全勝,一生參與了滄州化肥廠、越南寧平化肥廠和河北正元大化肥裝置三個重點化肥生産項目的設計建設工作,親眼見證了我國化肥生産技術和産業設備從外國引進,到自主研發,再到走出國門的光輝歷程。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胡全勝:“過去的設備都是引進國外的,經過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能夠加工製造出包括400噸以上的合成氨塔及其他大型設備裝置,這是一個發展過程。”他説:“2009年3月份,我國利用無息貸款援建越南一套煤制氣生産的30萬噸合成氨、48萬噸尿素大化肥裝置,從圖紙設計到所有設備製造、安裝都是由我們國家自己完成的。這個工程是中國全自主包攬的所有工程,包括後面對越南工人的培訓、試車、開車、投産到出産品。”
談到現在,胡全勝説:“這方面應該説是領先的。大化肥裝置生産的尿素出口到海外,例如南韓、東南亞等。”
清華精神 激勵前行
曾經的青年才俊,如今雖已兩鬢斑白,卻個個精神矍鑠。1957年,清華大學時任校長蔣南翔提出了“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此後這句口號也成了一批批清華學子的共同目標,對於1970級畢業的這一批清華老校友來説,今年正是他們離開校園、參加工作的五十週年紀念,老校友們表示,作為一名清華畢業生,在學校的學習經歷和老師們的諄諄教導,是他們這半個世紀工作生活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他們勇往直前,報效祖國。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赫宇:“當時,給我們上課的老師是白天上課,晚上到宿舍來幫我們復習,真是循循善誘,孜孜不倦。幫助我們成長,就像父母一樣,我非常感謝我們敬愛的老師。”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楊立昌:“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還要繼續工作,盼著再工作20年,可以工作70年。我現在75歲,再幹個20年,幹到95歲應該差不多,身體還是可以的!我們那時候學習條件是比較艱苦的,白天聽老師講課,晚上還要上自習,上完自習,回到宿舍還要復習,一天的學習內容,必須當天消化掉,消化不掉就學不到手。當時寢室有規定,10點以後熄燈,就自己買手電筒,趴在被窩裏頭繼續看,繼續學。”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胡全勝:“我覺著咱們清華人越到複雜的地方,越困難的地方,越想進取,我感到非常榮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烏其拉圖。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烏其拉圖:“從一個黨員的身份來講,終生奮鬥,但是現在畢竟退下來了,職責和在崗的時候不一樣。儘管這樣,我們的心還是在黨的事業上,還是在為民服務上,只要組織上需要,我們能做的工作,絕對不會後退。”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張迎勝。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張迎勝:“那個階段,學員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基礎是不一樣的,當時制定了一些比較特殊的教學方法,比如説一對一,針對不同的基礎,會有一套讓你學習提高快的方法,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是努力了,學校給了我們一雙翅膀,為我們後來的人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清華大學1955級畢業生張日清(右)。
清華大學1955級畢業生張日清:“清華優秀精神之一,追求完美。我印象最深的是物理實驗“水的粘滯系數測定”,大多數同學不能一次成功,我從下午1點半開始做,做到了5點,老師檢查我的數據不合格,讓繼續重做。那是冬天,天都黑了,秦明華老師就坐在實驗室門口,在檯燈下批改作業,等著我,我在裏面繼續做實驗,直到7點多才完成實驗。從我進入清華學習的那天起,無論是機械製圖還是物理、化學等實驗及作業,老師在各個環節都貫徹著追求完美的理念和要求。在清華的六年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我留校工作後,無論是為本科生講課,帶實驗及此後的指導博士、研究生,我都身體力行,並以此要求學生們。願清華的學子們無論在校學習時,還是將來走向社會工作時,勿忘清華優秀的精神之一,追求完美!”
清華大學1956級畢業生郭建生。
清華大學1956級畢業生郭建生:“清華人在對國家作貢獻這方面不能落後,清華是一面旗幟,清華人也要做一面旗幟。”
清華大學1978級畢業生李繼祥。
清華大學1978級畢業生李繼祥:“當時,講到體育的重要性,就講一個口號叫‘8-1>8’,這什麼意思呢?8就是每天學習8個小時,用1個小時進行體育鍛鍊,那麼這7個小時的學習的效果就比8個小時的學習效果還要好,實踐就是如此。”
發揮優勢 接續奮鬥
作為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清華大學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學術大師、興業英才、強國棟樑。過去15年,清華大學累計有3000余名畢業生紮根公共部門,其中有超過55%作為選調生奔赴中西部、東北地區工作,更有90余名同學長期紮根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據統計,2023年,清華大學應屆畢業生赴重要領域重點單位就業比例高達83%,一大批清華學子奔赴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近年來,清華大學發揮專業科研優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2023年,清華大學牽頭研發的全球首座模組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正式投入商業運作、全球首顆新款憶阻器存算一體晶片成功研製,兩項成果入選2023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作為依託單位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投入科學運作;牽頭研製的全球首條1.2T超高速下一代網際網路主幹路開通。自主研發千億參數對話大模型ChatGLM;研究發現γδT細胞免疫識別機制;首次對星系迴圈內流直接成像;領銜設計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一大批科技前沿項目成果豐碩。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也是落實教育強國建設戰略部署、全力推進學校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之年,更將有無數清華學子奮發有為,接續奮鬥,在奮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闊步前進。
清華大學1970級畢業生烏其拉圖:“祝願母校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出更大的貢獻。”
清華大學1978級畢業生李繼祥:“祝福母校越來越好,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為祖國的富強作出新的貢獻。”
清華大學1975級畢業生陳廣漢:“113週年校慶的日子,我想祝福我的母校能夠不斷發展,不斷進步,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我想對下一代的學弟學妹們説,希望他們能夠珍惜眼前的這個時代,不要辜負時代希望,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更大的貢獻。”
4月28日,清華大學1974屆校友畢業五十週年紀念大會。
4月28日,清華大學1974屆校友在大禮堂前合影留念。
統籌:戴凡
策劃:李佳 郭天虎
圖文采寫:李佳
視頻編輯:郭天虎
視頻監製: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