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成就未來”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配套活動——海淀戶外科普活動成功舉辦
中國網4月26日訊 (記者 王瑞芳)4月26日,由海澱區科協主辦的“科普成就未來”2024年中關村論壇配套活動——海淀戶外科普活動在海淀公園正式啟動。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朱立達,北京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孟凡興,海澱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吳寶華,海澱區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鵬及海澱區科普聯席會議辦公室暨全民科學素質綱要辦公室成員單位等領導嘉賓參加開幕式。
本次活動主題為“科普成就未來”,通過展現海澱區科技、科研成果,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養,以新質生産力驅動新時代發展。活動以科普科創兩翼齊飛為核心,將科學知識與戶外體驗結合,搭建公眾近距離接觸現代科技的橋梁。
開幕式上,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孟凡興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北京市科普事業蓬勃發展,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高,科普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步伐加快,以科普高品質發展助推高水準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效。北京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整體水準持續提升,繼續位列全國首位。他強調,全面提升科學素質,要突出引領性,從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發揮科普的價值和功能;要注重科學性,把握好科普內容和方式的科學、權威、精準,建設好新時代科普生態;要把握融合性,強化全社會的科普責任,堅持統籌協同,樹立大科普理念;要拓展開放性,推動共用發展成果、共建繁榮世界。未來,市科協也將繼續匯聚優質資源為海澱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共建新時代大科普格局,共推科普事業再上新征程、共促全民科學素質再提升。
海澱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吳寶華表示,作為全國科普示範區,海澱區錨定優質科普服務,樹立高端科普“海淀樣板”。打造了全社會參與的“大科普”格局,形成了科協系統、科研院校、科普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共同發力的科普“共同體”,構建了社會化協同、數字化傳播、規範化建設、國際化合作的新時代科普生態,大科普理念進一步貫徹,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據2023年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海澱區公民科學素質比例已達到36.2%,蟬聯全國地級市首位,新時代科普、科創雙一流的“海淀模式”進一步成型。
“科技館之城”建設是海淀打造全社會參與的“大科普”格局的重要舉措,各類具有科普功能的實驗室、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交織成科普網路,讓優質科技科普資源串珠成鏈,形成科普“磁力場”,讓科技場館真正成為公眾身邊可接近、可參與、可自主學習的資源和力量。活動現場還向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芯視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院軟體中心有限公司等7家新加入海淀“科技館之城”的成員單位授牌。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朱立達,北京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孟凡興,海澱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吳寶華,海澱區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鵬,海澱區教委副主任趙霞共同啟動了“科普成就未來”2024年中關村論壇配套活動——海淀戶外科普活動。
本次活動的科普互動體驗區基於時下流行的VR、AR、MR技術,讓公眾在視聽盛宴中感受科技的魅力。開設VR自行車、VR滑雪、VR射擊、VR摩托等互動體驗設備。同時,設立人形機器人、IQ機器人、軟體機器人、倣生魔法學院、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等科技設備,讓參與者感受數字科技帶來的樂趣與創造力。
人工智慧成果展示區匯集前沿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層次豐富多彩。涵蓋了智慧晶片、應急救援無人機系統、全生物自然降解母料、聲學成像儀等先進技術設備,讓大家共用科技進步帶來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科普教育區通過生動有趣的分享,讓科學知識躍然眼前。設置有對抗機器人賽臺、恐龍時期化石、球幕電影、天文小課堂等産品內容。同時特別設置“少年科普營地”,讓孩子們在自然中激發科學探索精神,種下科技創新的種子。
活動於26日至27日在海淀公園持續開展,展覽規模大、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宣傳力度深入,把集中性的活動和持續性的科普工作有機結合,在活動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利用AR、VR、MR等新技術新産品現場體驗,貼近百姓生活,突出活動的互動性、體驗性、參與性。通過戶外科普活動的舉辦,進一步營造人人重視創新、支援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氛圍,樹立了新時代大科普的新理念,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教育的大格局,為海淀經濟社會發展開創了良好的科技引領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