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探秘跨越千年的“百科全書”

2024-04-22 07:38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3月4日,工作人員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篩選簡牘。

簡牘,取材竹木,是紙張面世之前記錄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迄今發現超過30萬枚簡牘。

湖南是簡牘出土大省,出土的簡牘時代序列完整、內容極為豐富,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湖南出土的簡牘不僅有戰國時期的竹簡,還有秦、漢、三國、西晉的簡牘,包含了大量的戶籍、賦稅、倉儲等檔案資料和行政、法律文書,以及各種古代典籍,內容極為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等各個領域,展示了古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對於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湖南,承載著千年曆史與文化的簡牘,出土後有的字跡氧化辨識不清,有的呈現為糟朽木片或軟爛成泥狀態,交錯堆疊互相粘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承擔湖南省簡牘文物發掘、保護、整理研究的主要科研機構,工作人員們通過清洗脫色、脫水加固、乾燥定型、粘接修復等步驟保護簡牘,之後還需進行紅外掃描、數據採集、文字隸定等工作,為後續研究做準備。

與此同時,為了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長沙簡牘博物館也推出了系列展陳、社會教育活動等,讓觀眾能走近這跨越千年的“百科全書”,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老簡牘裏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這是4月19日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拍攝的三國時期賦稅簡。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4日,工作人員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對簡牘進行脫色處理。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4日,工作人員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清洗簡牘。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4日,工作人員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測量簡牘的尺寸、重量等資訊並記錄。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4日,工作人員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封護簡牘。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4日,工作人員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為簡牘拍照。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4日,工作人員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掃描簡牘。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4日,工作人員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掃描簡牘。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4日,簡牘保護與整理專家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查看簡牘保存情況。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4日,工作人員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銅官窯基地取出部分簡牘進行保護。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16日,工作人員(左一)在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行的“探秘簡牘的清洗與保護”社會教育活動中向孩子們普及有關簡牘的知識。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16日,孩子們在長沙簡牘博物館參與社會教育活動“探秘簡牘的清洗與保護”。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3月16日,小朋友在長沙簡牘博物館參與社會教育活動“探秘簡牘的清洗與保護”。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4月19日,遊客在長沙簡牘博物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這是4月19日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拍攝的走馬樓西漢簡伏羲女媧圖。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4月19日,遊客在長沙簡牘博物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4月19日,講解員(左一)在長沙簡牘博物館向參觀者們講解。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責任編輯:楊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