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我國科學家新發現46個南極冰下湖[組圖]

2024-04-21 08:54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上海4月20日電(記者 張建松)神秘遙遠的冰雪大陸南極洲,覆蓋著平均厚度超過2400米的冰蓋,下面隱藏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形態各異的冰下湖。我國科學家利用一種新的分析方法,在東南極冰蓋下新發現了46個冰下湖。

這項研究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冰雪所極地冰蓋多圈層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團隊,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理與空間資訊學院傅磊教授團隊、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陳曉非教授團隊共同完成。國際學術期刊《冰凍圈》近日刊登了相關研究論文。

undefined

  我國“雪鷹601”固定翼飛機在南極冰蓋進行冰下湖探測調查。新華社發

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冰雪所極地冰蓋多圈層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團隊負責人唐學遠介紹,當處於融化狀態的冰流流過南極冰蓋冰底的凹陷,並以當地最小的水勢聚集時,冰蓋底部就會形成冰下湖。根據現在的統計,科學家在南極冰蓋下方共發現675個冰下湖,其中有3個冰下湖被成功鑽探取樣。

“南極冰下湖通常位於數千米厚的冰層之下,具有高壓、低溫、黑暗、寡營養等極端環境特徵,具有極其獨特的生態系統,包含豐富的冰蓋歷史和氣候變化資訊。越過接地線、進入冰架下空腔的湖水,還可能改變冰架-海洋相互作用,進而引發海洋環流變異。因此,開展南極冰下湖研究對於冰蓋動力學、沉積過程和冰下地球化學環境以及生命演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唐學遠説。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員在麒麟冰下湖的冰面架設氣象站。新華社發(李傳金攝)

冰雷達探測是搜尋南極冰下湖並解析其結構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冰雷達圖像中,冰下湖通常被記錄為冰岩界面附近清晰、明亮且平坦的二維反射特徵。早期有關冰下湖的發現主要來自對冰雷達圖像中的這些特殊視覺特徵的判讀與解譯。隨著冰雷達探測技術發展,基於人工經驗的自動或半自動判讀方法受到了巨量數據的限制,繁複費時且易産生誤判。

經過深入研究,我國科學家團隊提出了一種針對冰雷達數據顯示的冰底反射波形特徵,進行變分自動編碼(VAE)的新方法,實現了對冰底單道雷達反射回波信號的科學分類。利用該方法,研究團隊對東南極甘布爾採夫山脈AGAP-S區域的冰雷達圖像進行了全面掃描。結果發現,該區域存在許多基於傳統方法未能識別的幾何輪廓更為狹小的冰下湖,數量多達46個。

變分自動編碼器(VAE)從冰雷達圖像中揭示的新冰下湖。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業內專家認為,這種自動檢測南極冰下湖的VAE聚類新方法,不僅可以顯著提高冰下湖的發現效率與精確度,還有望擴展到檢測和標記更多的南極冰下環境類型,為南極冰蓋底部和內部結構的深入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責任編輯:李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