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國辦一號文件 京城專家共商抗衰老産業發展大計
中國網訊(記者韓琳)4月13日,由中國抗衰老促進會主辦、廣西愛生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貫徹國辦一號文件·發展抗衰老産業論壇”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旨在深入理解和貫徹今年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2024年一號文件,即《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更好地推進健康養老事業的發展。
據了解,《意見》是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提出了4個方面26項舉措,為我國健康養老産業指明瞭清晰的發展方向和更為有力的政策支援。值得關注的是,《意見》中首次提到發展抗衰老産業。
本次論壇主題為“發展抗衰老産業,促進健康長壽”,內容圍繞著“政策解讀,産研分析,行業發展現狀和科技創新”展開,與會嘉賓進行了精彩分享。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抗衰老促進會顧問曹榮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經濟系統分析室主任李軍,全國老齡辦原副主任閆青春,中國抗衰老促進會理事長、黨支部書記劉仁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松靈等出席論壇。論壇由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副理事長朱怡霖主持。各方專家與醫療健康領域的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老齡化社會的健康産業發展之道。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顧問曹榮桂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 2.96 億人,佔總人口的21.1%,平均年齡為78.4歲。實現老年群體“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願望,是個重大的民生問題。黨和國家對人民的健康十分重視,始終把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抗衰老作為專有名詞第一次出現在國家政策文件中,讓從事抗衰老事業的人們備受鼓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表示,《意見》的發佈,對於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實現共同富裕和保障基本民生具有重要意義。對於銀發經濟的建設和開發,應從新機遇、新內涵和新使命三方面去理解。當前,我國銀發經濟處在加快發展階段,需要我們更新觀念,拓寬視野,搶抓機遇,集中力量發展銀發經濟,為國家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軍對《意見》進行了解讀。全國老齡辦原副主任閆青春發表了《創造新質生産力 加快發展大健康産業》的主題演講。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理事長、黨支部書記劉仁富發表了題為《抗衰老産業的現狀及前景》主題演講。他指出,《意見》的發佈,標誌著銀發經濟將成為我們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推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政策利好。
劉仁富表示,當前,我國抗衰老産業面臨著産業規模小、投入資金低、監督管理弱、孵化模式少等短板和難點,但是同時也應看到我國抗衰老産業的發展前景具有市場規模大、受眾群體多、個體需求強、科技含量高的特點。抗衰老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抗衰老産業正在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方興未艾。
劉仁富強調,從國家規劃看,發展銀發經濟是充分響應並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在這一過程中,抗衰老産業的開發應做到五個堅持:堅持政治引領、堅持資金支援、堅持科技創新、堅持資源整合、堅持合作共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松靈發表了題為《科技創新在抗衰老産業中的轉化應用》的主題演講。他指出,我國有近3億老年人。據預測,我國抗衰老市場規模有望在未來達到1500億元,科技創新將成為抗衰老産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國辦一號文件第十七條已明確指出當前科技創新在抗衰老産業轉机化應用的6個領域,可分為抗衰老産品的生物技術研究、衰老生物標誌物研究以及創新技術在抗衰老領域應用三方面。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智慧養老院、智慧社區等應用場景的落地將加快科技創新與抗衰老産業的融合。抗衰老産業參與者應從投資研發、關注市場趨勢、跨學科整合、建立合作關係、品牌建設和行銷、全球化視野等十個方面把握抗衰老産業的發展機遇,推動抗衰老産業的健康發展。
論壇還舉辦了以“抗衰老致力長壽産業技術與創新”為主題的專題對話,參與嘉賓圍繞“基因技術、再生醫學、分子診斷、皮膚抗衰、化粧品産業、中老年慢病”展開討論,為行業發展獻計獻策。專題對話由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百軍教授主持。
為了更好地促進行業的規範化發展,在本次論壇上,中國抗衰老促進會發起了“共同發起成立抗衰老聯合體”的倡議,呼籲團結各行各業各地的抗衰老組織,組成跨行業、跨專業、跨部門的中國抗衰老聯合體,併為組建國際抗衰老聯盟創造條件。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長壽工程分會成立儀式同期舉行。中國抗衰老促進會長壽工程分會會長、廣西愛生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鄺中博士表示,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及中國抗衰老促進會長壽工程分會作為長壽産業發展的引領者,始終以發展抗衰老産業為核心,致力於推動長壽科技在抗衰老産業中的應用。(本文配圖由會議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