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綠色考察”理念貫穿“秦嶺站”建設 讓南極科考更清潔

2024-04-10 15:31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4月10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順利回國並停靠奧帆基地碼頭。中國網記者 戴凡攝影

中國青島4月10日訊(記者 戴凡 楊佳) 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于4月10日順利返回國內並停靠奧帆基地碼頭,標誌著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

當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返航新聞發佈會在青島舉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郭利偉、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主任劉順林、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張北辰、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臨時黨委副書記、副領隊謝健,出席發佈會並回答記者提問。自然資源部新聞發言人王永梅主持本場發佈會。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張北辰介紹本次考察取得亮點成果。中國網記者 楊佳攝影

發佈會期間,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張北辰在回答關於秦嶺站建設當中,貫徹“綠色考察”理唸有哪些體現的問題時表示,極地考察過程中始終踐行“綠色考察”理念,嚴格遵守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相關要求,集約化管理建築材料,減少對南極現場的擾動,減少臨時設施和現場施工人員數量和活動範圍,達到綠色、環保、節能的建設運維目的。

一是建築材料上主要採用鋼結構、一體化墻板、實木等環保型建築材料,具備易安裝、易清理、對南極自然環境影響小的特性,同時考察站達到使用年限後可回收再利用。

二是秦嶺站現場建造主要採用裝配式建設方式,所有建築設施均在國內完成加工定制,現場只需按要求安裝包括鋼結構、建築模組及模組內裝等,較傳統建築減少了大量現場加工量和濕作業,整體建築具有高度整合化、品質可靠、施工迅速快等特點。建設物資全部採用集裝箱或鋼框箱打包運輸,大大減少了零散包裝材料的使用和對現場環境的影響,施工過程中産生的如金屬、木材、板材、塑膠等垃圾均及時清理並分類儲存到指定的集裝箱內,施工任務結束後集中運回國內統一處理。

三是秦嶺站採用多能互補微網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系統,優先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系統設置智慧微網監控及能量管理平臺,用於各種電源的啟停控制和蓄電池的充放電控制,實現綠色能源環保運作。根據功能分區的使用特點,建築內部越冬、度夏區域實行獨立能源供應,度夏宿舍及海洋實驗室在冬季僅維持值班溫度,降低能源消耗,最大程度減少碳排放量,實現智慧運維管理。

4月10日,“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緩緩停靠山東青島,標誌著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並將展開為期三天的開放日活動。中國網記者 楊佳攝影


【責任編輯:劉楨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