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灌陽:瑤鄉仙境上江口
中國網訊 在山清水秀的廣西桂林市灌陽縣西山瑤族鄉李家村,有一個風景如畫的古村——上江口屯。
從灌陽縣城驅車南行,經黃關鎮西去,沿途可見青山如黛,碧水似練,綠樹如茵,美景如畫。至西山瑤族鄉政府所在地,再往北行駛2.5公里,豁然可見一處古村,隱掩于青山綠樹之間,木樓紅瓦,小橋流水,如桃源仙境一般,這就是上江口屯。
據世居上江口屯的梁宇先生介紹,上江口屯歷史悠久,其先祖梁克家,字叔子,撫簽,福建泉州市東街人。南宋紹興三十年庚辰科(西元1160年)狀元,官至右丞相,晉封鄭國公。其後裔梁忠秦于明洪武二年奉旨討賊剿匪來到廣西灌陽,平亂後奉旨駐守當地,繁衍至今已有三十多代600餘年。整個村落佔地40余畝,有民族特色木建築房屋12座,居民52戶156人,以梁姓瑤族為主,佔總人口的90%。
村口的風雨橋,是2012年在原古風雨橋的原址上改造重建,全部是木瓦結構,鬥拱飛檐,方便村民進出通行,避雨休閒,體現了鄉村振興的成果。
村寨依山傍水,古木林立,有紅豆杉、香樟、四季青和槐樹等名貴樹木,其中上百年樹齡的野生紅豆杉就有7棵,為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具有極大的考究價值。
數百年來,上江口屯人才輩出,梁枝倫、梁高魁父子,為清道光奉政大夫;梁高綱為清咸豐均成進士,書法家;梁高魁之子梁從鼎,為清同治皇帝五品侍衛;另外還有文、武舉人三人。現存有甲石碑(功名碑)四對八塊、祠堂碑一塊,朝廷賜匾三塊,清代花缸四口,練武用的石墩、石錘等。其中朝廷賜予梁高綱的“品重圭璋”金字紅匾,讚賞他人品高尚,胸懷磊落,有如“圭璋”之質。
為了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産,2012年初,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按照“不破壞原生態面貌,保持原滋原味”的思路,在原有基礎上稍作修繕,輔助一定範圍的休閒場所及步道,將上江口屯建設成有故事的瑤家村寨,同時通過“村規民約”規範村莊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管理,各族群眾齊心協力提升家園顏值,守護好文化根脈。
上江口村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厚道,能歌善舞。每年“二月八”、“三月三”、“三八”婦女節、端午節和春節,村民都要在當地政府和村委的組織下開展打油茶、跳舞、唱山歌等民俗文化活動,充分體現了鮮活的民族文化特色,加強了各族群眾的團結和凝聚力。
近年來,西山瑤族鄉立足生態環境優勢,創新突破,積極推動民族特色村寨文旅融合發展,依託西山大峽谷、高草禪林寺、鹽塘村橫路頭屯古紅豆杉群落、下澗村轎頂山將軍跳崖處、高山草甸、正江嶺風電場、五龍廟遺址等旅遊資源,結合江口等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完善旅遊服務配套設施、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積極打造以民族文化、民族風俗體驗為主的娛樂、觀光、避暑、旅遊、養生為一體的瑤族特色農村,有力地促進了各族群眾交往、交流和交融,使遊客可以盡情領略瑤鄉秀麗風光,品味古樸民風,體驗田園生活。
上江口村物産資源豐富,有毛竹、杉樹、橘柚、獼猴桃和茶葉等經濟作物。近年來,西山瑤族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依託民族文化資源,在産業發展和文化傳承上下功夫,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推動特色村寨建設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2022年,李家村上江口屯被命名為第三批廣西民族特色村寨。上江口民族特色村寨是秀美瑤鄉的一顆明珠,在黨的惠民政策滋潤下,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下一步,西山瑤族鄉將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紮實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産業,將民族文化融入旅遊業,助推民族經濟發展,讓民族村寨美起來、群眾富起來。(廣西桂林市灌陽縣融媒體中心 伍秋福 汪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