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趙治海:發展“張雜谷”新質生産力 推進鹽鹼地糧飼增産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首席專家趙治海向記者展示“張雜谷”飽滿的谷穗。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中國網3月11日訊(記者 董寧)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首席專家趙治海建議發展“張雜谷”新質生産力,推進鹽鹼地糧飼增産。
被譽為“雜交穀子之父”的趙治海,半生致力於雜交穀子研究。連任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趙治海每次參會都隨身攜帶著一把谷穗。
趙治海介紹,“張雜谷”是我國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高技術農業科技成果,是當代農業科技新質生産力的代表,助推百萬農戶實現脫貧致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進我國北方地區鄉村振興做出了重大貢獻。
趙治海説:“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適宜種植糧食的有5億畝,利用潛力十分巨大。‘張雜谷’系列品種具有抗旱、耐鹽鹼、抗逆性強的特性,在輕中度鹽鹼地種植,畝産糧食可達400公斤。在18億畝耕地之外的鹽鹼地上大力發展‘張雜谷’種植,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受國際糧食市場影響,國內糧食價格繼續走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鹽鹼地由於土地生産成本較低,可以獲得較高的預期收入。隨著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的成熟,向鹽鹼地要糧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為此,趙治海建議:
1、將耐鹽鹼穀子新品種“張雜谷21號”、“張青谷”系列飼用穀子列入鹽鹼地綜合利用主推品種,在非耕地上實現糧飼大幅度增産;同時解決我國農牧交錯帶優質飼草短缺問題,實現“藏糧于畜”。
2、將“生物可降解地膜+穀子秸稈生産草本菌菇+廢菌渣有機肥還田技術”列入鹽鹼地主推技術,拓展鹽鹼地綜合高效迴圈利用新模式。
3、在鹽鹼地綜合利用上引入金融保險機制,推進鹽鹼地特色高效産業可持續發展。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趙治海代表向記者展示“張雜谷”(圖右)與普通稻穀的區別。 (資料圖)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