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青海都蘭熱水墓群:再現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盛景

2024-03-04 14:43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青海都蘭熱水墓群北區的部分發掘區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熱水聯合考古隊供圖)

新華社西寧3月4日電 題:青海都蘭熱水墓群:再現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盛景

新華社記者白瑪央措、耿輝凰

從都蘭縣城出發,驅車沿著察汗烏蘇河北岸賓士,起伏的群山環繞著熱水河谷,牛羊散落在坡麓上。“聽父輩説,這裡自古是一片水草豐美的富饒之地。”熱水鄉扎麻日村村民多才旦説。

放眼望去,一座高大雄偉的封土堆逐漸映入眼簾。“九層妖塔”“東方金字塔”……多年來,這些坊間稱號給這片墓群蒙上神秘色彩。

熱水墓群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熱水鄉境內。墓群分佈于熱水鄉察汗烏蘇河南北兩岸,多分佈于海拔3400至3500米之間。

記者從熱水聯合考古隊了解到,2023年熱水聯合考古隊對熱水墓群北一區M37號(俗稱“羊圈墓”)進行精細化考古發掘,經發掘確認,“羊圈墓”地上陵園形制和2018血渭一號墓相似,“羊圈墓”規模更大,是目前發現的熱水墓群內陵園規模最大的墓葬。

考古專家認為,通過這次新發現,可以推斷“羊圈墓”是熱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發現的佈局最完整、結構最清晰的高等級陵園之一,並且是中國古代陵墓制度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

熱水墓群的考古發現始於一次偶然。1982年,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許新國和同事到都蘭調查岩畫,夜宿牧民達洛家中,從達洛口中得知,察汗烏蘇河兩岸有許多古墓葬。

“血渭一號大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周圍還散佈著幾十座大小不等的墓葬,我們第一次見到這樣大的墓葬,都被它的氣勢驚呆了。”許新國説。

歷時四年發掘,考古編號為“M1”的血渭一號大墓出土的眾多珍貴文物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轟動。1996年,熱水墓群成功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曾被盜的2018血渭一號墓進行搶救式挖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熱水聯合考古隊隊長韓建華介紹,2018血渭一號墓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發現佈局最完整、結構最清晰、形制最複雜的高等級墓葬之一。

據了解,2018血渭一號墓內共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紡織品等各類文物1000余件。專家介紹,熱水墓群是6至8世紀的重要墓葬群,其中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證明了北朝至隋唐時期,青海道是絲綢之路的一條重要幹線,都蘭則是東西方貿易的轉机站。

“熱水墓群是絲綢之路青海道沿線重要的墓地遺存,是東西方文化接觸、滲透、碰撞與交流的重要證據。”韓建華表示,2018血渭一號墓的考古發掘開拓了絲路研究的新領域。

2021年4月,2018血渭一號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年10月,青海都蘭熱水墓群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四川大學教授霍巍表示,2018血渭一號墓出土金器上的鎏金手法、人形像金箔的製作技藝,很大可能受到北方草原地區和中原地區兩方面的影響;還有漆器、青銅器的製作工藝,也大概率來自唐朝中原漢地。

蘭州大學教授宗喀·漾正岡布説:“熱水墓群搶救發掘出的絲綢、黃金、銀器等文物都與當時的中西亞文化有關聯,那些棺板畫上的突厥人,以及波斯文化等成為一種傳遞歷史資訊的文化媒介。”

漫步都蘭縣博物館,以熱水墓群考古40週年為主題的展覽中,帶著中原、中亞、西亞、南亞等地文化符號的精美文物靜靜陳列。

威武的武士張弓拉弦,策馬奔騰,頭戴冠飾,兩根粗辮子在腦後……這是出土于2018血渭一號墓的騎射形金飾片。專家分析認為,其中的聯珠紋飾是從波斯薩珊王朝的裝飾形式中吸收過來的唐代流行花式。

出土于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的騎射形金飾片(2019年9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許新國認為,都蘭出土的北朝至盛唐時期的蜀錦,證明從南北朝迄北宋這一漫長的時間內,絲綢之路青海道一直在使用,並成為貿易和交通要道。今日都蘭地區是中西交通的孔道,其地位的重要性在當時絕不亞於河西走廊。

據介紹,血渭一號大墓出土絲綢圖案多樣,不少製品技藝繁複,製作精良。許新國介紹,發現的絲綢中有130余種不同圖案,其中112種為漢地製造;西方織品中粟特錦數量較多,1件西方錦中還有波斯文字。

二獅相向,或銜日或拱月,鬃毛怒張,獅身各鑲嵌一枚紫水晶,其餘部分鑲嵌綠松石。在青海省博物館考古成果展館,可以看到2018血渭一號墓科學考古出土的雙獅日月金牌飾、鑲綠松石鳳釵、鑲綠松石金鏈、瑪瑙串珠等多彩珍貴文物。

看著一件件珍貴文物,仿佛夢回盛唐,在土地富饒的都蘭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商隊往來不斷,手藝精湛的工匠仔細打磨著手中的金銀飾品。千年風雨後,這條古絲路猶在眼前。

【責任編輯:劉楨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