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國家林草局:我國將創建大熊貓等瀕危動物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4-01-27 13:4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訊(記者韓琳)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動植物司二級巡視員張月近日透露,我國去年成立了由相關院士牽頭的大熊貓保護研究學術委員會和大熊貓保護國家創新聯盟,還將建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大熊貓重點實驗室,大力推動創建大熊貓等瀕危動物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啟大熊貓等瀕危動物保護研究事業的新篇章。

新聞發佈會現場。(符超  攝)

在國家林草局近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張月表示,黨和國家對大熊貓保護高度重視,各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積極主動採取措施強化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顯著成效。

一是野外種群穩步增長,棲息地保護體系不斷完善。為加強大熊貓保護,我國先後開展了四次全國性大熊貓調查,掌握了野外種群及分佈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不斷強化大熊貓野外種群及棲息地保護。特別是于2021年10月設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達2.2萬餘平方千米,約72%的野生大熊貓得到嚴密保護,進一步提高了大熊貓棲息地的連通性、協調性和完整性,形成了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棲息地保護體系。大熊貓棲息地受保護面積從139萬公頃增長至258萬公頃,有效維護了大熊貓野外種群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促進大熊貓野外種群總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約1100隻增長到近1900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由“瀕危”調整為“易危”,表明我國大熊貓保護成效得到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界認可,也是對我國保護努力的充分肯定。

圈養大熊貓白雲,是一頭“網紅”大熊貓,如今“居住”在位於四川都江堰市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韓琳 攝)

二是圈養種群結構向好,遺傳多樣性不斷上升。我國于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熊貓人工繁育,于本世紀初突破了大熊貓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存活難等三大難題,大熊貓圈養種群逐步擴大。按照優化繁育配對方案,2023年全年繁育成活46隻,全球大熊貓圈養數量達到728隻。圈養種群的平均親緣關係值逐步降低,遺傳多樣性不斷上升。經科學評估,現有大熊貓圈養種群保持90%遺傳多樣性的時間可達200年,成為健康、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種群,為保護研究、科普教育、放歸自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在整合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兩家科研機構的基礎上,于去年11月成立了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聚集了全國大熊貓科研優秀團隊。眾多科研工作者辛勤努力,在大熊貓保護中開展就地與遷地保護研究,綜合運用多學科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在大熊貓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保護學、醫學等多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共獲得100多項專利和科技成果。研究成果為推進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生態走廊建設、人工繁育種群可持續發展、種群安全、野化放歸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位於四川都江堰市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也是遊人觀看大熊貓的熱門地點。(韓琳 攝)

四是野化放歸順利進行,野外種群復壯途徑擴展。我國于2003年啟動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自然研究,先後將12隻圈養大熊貓進行野化訓練後放歸自然,存活10隻,建立了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自然的技術體系。為解決大熊貓隔離種群面臨的近親繁殖問題、促進種群復壯,實現大熊貓種群整體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有效新途徑。同時,開創性地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研究。通過野外引種成活12仔,實現了野生種群和圈養種群血緣的交換,進一步促進圈養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提高。

在國際合作方面,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與20個國家的26個機構開展了大熊貓保護合作研究,在推動大熊貓保護科研、促進國際友好交流等方面收穫了豐碩成果。

一是旅外大熊貓成功繁育喜訊不斷。自我國上世紀90年代開展大熊貓合作研究以來,至今已成功繁育成活大熊貓幼仔41胎68仔。2023年7月7日,在南韓的大熊貓“華妮”成功繁殖一對大熊貓雙胞胎,8月24日,在俄羅斯的大熊貓“丁丁”又成功繁殖一隻大熊貓幼仔,健康狀況均穩定。截至2023年年底,與我國開展大熊貓保護合作研究的還有日本、美國、奧地利、泰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法國、新加坡、比利時、馬來西亞、南韓、荷蘭、德國、印度尼西亞、芬蘭、丹麥、俄羅斯、卡達等18個國家、20個機構,旅居國外的大熊貓總數56隻。

二是合作研究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多年來,大熊貓國際合作夥伴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資源疊加和知識分享的優勢,在大熊貓保護、繁育、疾病防治、放歸自然等領域聯合攻克了系列技術難題,發表了大量極具科研價值的論文和著作,促進了圈養大熊貓的健康水準和繁育能力顯著提高,圈養種群結構不斷優化,遺傳多樣性不斷提高,平均壽命不斷延長;顯著提升了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的科技支撐能力,有效促進了野外保護。通過國際合作項目開展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培訓達千余人次,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能人才及業務骨幹,在推進大熊貓保護的同時帶動全球野生動植物保護整體水準的提高。

三是旅外大熊貓成為促進中外友好交流的窗口。通過開展對外交流,大熊貓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去歡樂的同時,也有力促進了民間友好交往,成為中國與各國人民友好情誼的使者。在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知識傳播、提高公眾保護意識、推動民間交流方面發揮了旗艦物種的影響力和作用。

2023年以來,國家林草局組織相關單位對19個國家的23家境外合作機構開展實地檢查評估,實現對所有旅外大熊貓生活狀況評估的全覆蓋。從檢查評估情況看,各合作機構在場館建設、飼養護理、疾病防治措施等方面總體符合要求。旅外大熊貓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個別健康欠佳的老年大熊貓也得到了妥善診治和良好照顧。2023年,根據合作協議要求,中方安排因新冠疫情導致延期的17隻到期到齡大熊貓有序回國,合作雙方積極做好相關運輸安排,確保了每一隻旅外大熊貓安全穩妥抵達國內。

張月表示,下一步,國家林草部門將持續推進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大熊貓棲息地保護體系建設,加快大熊貓割裂棲息地的修復與聯通,加大野化放歸力度,促進野生種群的重建、復壯,推進大熊貓保護高品質發展;進一步加強圈養種群遺傳管理,促進種群交流,保證圈養大熊貓的種群遺傳高品質和可持續發展;建設大熊貓遺傳資源庫,確保優質大熊貓遺傳資源的可持續長期保存,為大熊貓增加一道永久保護屏障;強化大熊貓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保障大熊貓圈養種群的安全與健康;進一步完善大熊貓國際合作管理機制,常態化開展日常健康監測和實地檢查評估,加強監督管理,進一步做好旅外大熊貓管理保護工作,同相關國際合作夥伴繼續加強大熊貓等瀕危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合作,增進中外人民友好感情。

【責任編輯:韓得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