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我國現有古樹名木508.19萬株 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效

2024-01-27 13:08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訊(記者韓琳) 記者近日從國家林草局舉行的2024年第一季度例行發佈會獲悉,近年來,我國推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效。根據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我國普查範圍內現有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包括散生122.13萬株和群狀386.06萬株。

在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司副司長劉麗莉表示,古樹名木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寄託著廣大人民群眾的鄉愁情思,延續著優質的生物基因,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 

新聞發佈會現場。(符超 攝)

劉麗莉介紹,我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表現在:一是資源管理更加精準。國家林草局在資源普查檔案和數據庫基礎上,結合各地補充調查最新數據,開發上線“全國古樹名木智慧管理系統”,集合數據採集、項目管理、統計分析、多維展示等功能,分批次組織各省開展數據質檢,查缺補漏、核實資訊,普查範圍內的古樹名木全部實現落地上圖,數據完整性、準確性、規範性大幅提升,初步建成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一張圖、一套數、一個平臺,實現了動態、精準管理。各地在摸清資源本底基礎上,嚴格落實掛牌保護。

二是保護重點更加突出。加強黃帝手植柏等5株5000年古樹保護,會同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組成聯合調研組,實地調研古柏保護狀況。

生長在陜西延安黃帝陵軒轅廟內的黃帝手植柏,樹齡約5000年,樹高19.4米。

國家林草局聯合國家文物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加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古樹名木保護的通知》,統籌做好文物保護與古樹名木保護。陜西省委書記主持召開專題會研究部署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成立工作專班,組建專家組,制定實施5株5000年古樹保護工作方案。針對衰弱瀕危一級古樹和名木,2023年首次落實中央財政資金5000萬元,支援地方實施搶救復壯項目。

三是制度體系持續健全。2019年,新修訂的《森林法》首次在法律層面將保護古樹名木列為專門條款。為進一步強化古樹名木保護法治保障,積極推進《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制定工作,已完成地方、中央和國家機關以及社會意見徵求,組織召開了專家論證會,後續工作正在按立法程式抓緊推進。目前17個省份及部分城市出臺了古樹名木保護相關地方性法規或管理辦法。建立起覆蓋普查、鑒定、復壯、管護等全過程的技術標準體系,推動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林長制督查考核,古樹名木保護法治化、規範化水準不斷提升。

四是打擊整治深入推進。2022年9月—12月,會同公安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開展打擊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整治行動,共偵破刑事案件13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60余名,挽救、追回古樹名木530株,切實維護古樹名木資源和國家生態安全。2023年4月,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協作配合 健全防範打擊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工作機制的意見》,深化部門協作長效機制。9月—12月,三部門聯合開展“春風2023”專項行動,推動打擊整治常態化長效化,持續營造嚴打高壓態勢。針對樹齡測定難題,啟動開展古樹名木樹齡測定技術研發“揭榜挂帥”項目,項目成果將為監管執法提供有力支撐。

五是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組織開展“雙百”古樹推選宣傳活動,在全國範圍內推選出黃帝手植柏、黃山迎客松、北京潭柘寺帝王樹等100株最美古樹和蜀道翠雲廊古柏群、林芝巨柏古樹群、利川古水杉群等100個最美古樹群,系統展示這些珍貴的自然文化雙遺産,社會反響熱烈。連續舉辦兩屆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發佈倡議書和專題宣傳片,舉辦圖片展,推動形成上下聯動、全民參與的生動局面。

黃山迎客松,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風景區,樹高10.2米,胸圍2.19 米,平均冠幅12米,壽逾千年,為黃山特級保護古樹名木,先後入選黃山十大名松、安徽省名木,被評為中國最美黃山松,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名錄,是中國惟一上榜“全球最著名的16棵樹木”的古樹。

劉麗莉表示,下一步,為推動新征程上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國家林草局將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持續強化行業監管,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定期開展資源調查,完善“一樹一檔”,實行全面掛牌保護,嚴格落實管護責任。用好林長制這個重要抓手,推動古樹名木保護納入各級林長制督查考核和林長制網格化管理範疇,加強日常巡查巡護。摸清古樹名木健康底數,堅持“一樹一策”原則,科學實施搶救復壯。強化部門協同,深化聯合執法長效機制,持之以恒抓打擊整治,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公益訴訟有效銜接,形成監管執法合力。

二是完善保護管理機制,強化保障能力建設。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儘早出臺,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提供上位依據和法律保障。進一步完善“全國古樹名木智慧管理系統”,確保每一株古樹名木都“落到圖上”“責任到人”。積極爭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組織實施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和古樹群整體保護提升項目。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保護,積極探索古樹名木保險制度。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鼓勵各大高校強化古樹名木保護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研究設置古樹名木保護相關專業,培養輸送後備人才。建立古樹名木保護專家庫和專家問診機制,為基層開展資源調查、養護管理等提供技術支援。

三是做好古樹名木精神挖掘闡釋,加強宣傳引導和合理利用。深化古樹名木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闡釋,總結歸納古樹名木蘊含的寶貴精神。通過舉辦宣傳周、推出紀錄片、出版畫冊等多種形式,講好古樹名木故事,推廣宣傳“黃帝手植柏”“紅軍樹”“塞罕壩功勳樹”等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性古樹名木,賦予古樹名木新的時代內涵,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綠色滋養。統籌推進高水準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通過推出主題遊線、建設主題公園、開展科學研究、組織生態歷史研學等方式,有效轉化古樹名木價值,實現生態富民、生態惠民。(配圖由國家林草局提供)

【責任編輯:韓得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