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展現前輩治學風範 反映大師人生風采——清華七位名家捐贈檔案史料聯展開幕

2023-12-28 14:31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北京12月28日訊 “水木清華眾秀鐘——七位名家捐贈檔案史料精選聯展”28日在清華大學校史館開幕。展覽以七位名家親屬捐贈的50余件文獻和實物,生動展現了名家大師的精神品格、治學風範和人生成就。這是清華大學檔案館、校史館首次以聯展方式展出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捐贈精品。

展覽現場

清華大學校史編委會副主任、原副校長胡東成出席開幕式並講話,代表學校衷心感謝名家親屬和社會各界慷慨捐贈檔案史料,表示大力徵集檔案史料對繼承和弘揚清華優良傳統意義重大,希望進一步做好檔案史料的研究和利用工作,講好其背後的故事,充分發揮“存史、資政、育人”作用。清華大學校史編委會副主任、校黨委原常委、校紀委原書記孫道祥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中華書局原總編輯周絢隆為展覽揭幕。

2023 年,恰逢土木工程學家吳柳生、實驗心理學家周先庚、體育教育家夏翔誕辰120週年,外交家喬冠華、水力學專家夏震寰、金屬物理學家葛庭燧、力學家和工程教育家張維誕辰110週年。這七位著名校友,或早年入清華就讀,或長期在清華任教,有的投身科教、桃李滿園,有的才華橫溢、縱橫捭闔,無不在各自領域中作出了傑出貢獻。多年來,七位名家的親屬積極響應“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徵集工程”號召,分別向清華大學捐贈了大批珍貴檔案史料。清華大學檔案館、校史館特別選取了部分精品進行聯合展示。

設在清華大學校史館二樓專題展廳的精品聯展,形式質樸而內容豐富。展覽由9塊圖文展板和23個實物展櫃組成。展板簡要介紹了名家的經歷與成就,並以14幅歷史照片展現人物風采;七位名家的56件檔案史料整齊排列在精心佈置的展櫃中,包括手稿、信函、筆記、論文、著作、證書及名家們曾使用的工作、生活用品等,大部分為首次與公眾見面。其中不乏內涵豐富的史料精品,例如:葛庭燧院士20世紀70年代留下的中英文工作筆記、吳柳生教授撰寫的《殼體結構的圖解》講稿等,真實展現了著名學者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夏翔教授親手繪製的排球基本功示意圖、夏震寰教授工整手寫的專業課習題解答等,集中反映了前輩大師誨人不倦、提攜後輩的高貴品質;張維院士榮獲的德國總統大十字勳章、周先庚教授多年使用的煙斗和懷錶等實物,則生動勾勒出名師大家的工作業績和生活情趣。一件件珍貴展品,使名家形象立體呈現,更為真切感人。

吳柳生1959年參加人民大會堂驗收審查的工作人員證和從事竹結構研究時與工作人員合影的黑白照片。

周先庚翻譯《心理學系研究生在大學中應有之準備》的手稿和《工業心理專題研究》課程內容進度表。

夏翔留下的1947-1971年課外運動比賽記錄本和擔任全運會、大運會等眾多運動會總裁判長的發令槍。

喬冠華獲德國圖賓根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證書及其不同時期的照片。最右圖為1974年在法國留影,此為他生前最喜歡的一幅照片,稱之為“老年維特的歡笑”。

夏震寰1940年在英國維多利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所作論文和1941年在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所作論文。

葛庭燧1940年考選留美公費生體格檢驗書和工作筆記。

張維1988年榮獲的聯邦德國總統頒發的大十字勳章和證書。

開幕式上,喬冠華之女喬松都再次向清華大學捐贈重要文物──喬冠華參加朝鮮板門店談判時身穿的服裝。清華大學校史編委會委員、校黨委原常委、檔案館原館長白永毅,代表學校向喬松都頒發了捐贈證書。

清華大學校史編委會委員、學校原副秘書長、校史研究室原主任田芊,代表學校向七位名家的親屬分別贈送了一份清華大學歷史檔案高倣複製件。這些歷史檔案均為清華大學檔案館所藏,記錄了各位名家在清華學習或工作期間的重要經歷。

展覽開幕式由清華大學檔案館館長、校史館館長范寶龍主持。七位名家的親屬、清華大學校史編委會部分委員和相關院係師生代表等40余人出席。

據介紹,“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徵集工程”自2015年啟動至今,已經實施8年,徵集到228位清華人物的檔案史料26000余件,悉數保存在檔案館的恒溫恒濕庫房,極大地豐富了清華檔案史料的館藏。為充分發揮檔案價值,服務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心工作,傳承清華優良文化傳統和光榮革命傳統,清華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加強檔案史料的編研利用,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檔案展示新模式。例如,一年一度的“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捐贈精品展”已連辦8屆;校友工作會議期間舉辦“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捐贈精品展·校友工作會專場”,已舉辦4場;與院係聯合舉辦名人檔案史料捐贈展,先後舉辦9次……本次展覽首次以聯展方式,借助紀念名家誕辰“整十”的契機,對多位名家的捐贈檔案進行聯合展示,實現了展覽模式的又一次創新。展覽將在清華大學校史館展出兩個月,2024春季學期開學後,還將與圖書館所藏名家圖書相聯合,至清華大學圖書館展出。


七位清華名家簡介

吳柳生(1903年3月1日—1984年9月5日),浙江東陽人,土木工程學家。1921年考入清華學校,曾任《清華週刊》編輯。畢業後赴美,在麻省理工學院土木係學習,獲學士學位;後轉入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生院繼續深造,獲碩士學位。1936年起任清華大學、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土木係教授,曾兼任西南建築公司顧問。1948年由清華大學派赴美國考察,1950年回國,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歸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學者,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歷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代主任、土木係鋼筋混凝土結構及工程材料教研組主任、工程結構教研組主任、學校修建委員會主席、土建綜合設計院總設計師。曾兼任政務院中南海修建公司顧問,貿易部基建工程處顧問,北京房地産管理局顧問等職,解決了許多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在清華執教近五十年,為培養土木工程界的科學技術人才作出很大貢獻。著作有《航空站設計》《工程材料試驗》《木結構設計》等。

周先庚(1903年8月3日—1996年2月4日),安徽全椒人,實驗心理學家。1924年畢業于清華學校,1925年至1929年留美,先後獲斯坦福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後赴歐洲考察。1931年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代系主任、系主任,講授實驗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課程。曾任心理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心理學報》編委。1952 年院係調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心理專業、心理學系教授。長期從事實驗及應用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漢字心理方面,進行了漢字橫直排閱讀的實驗研究和漢字完形結構分析;還熱心於心理實驗儀器的設計和改良,曾發明四門速示機;與他人合作,進行了中國最早的工業心理調查實驗研究;主持年齡與學習能力關係的研究,得出受試者識字能力曲線,即“周先庚曲線”;引進皮膚電反射研究方法,進行中國最早的皮膚電測謊器的研製。著有《初級心理實驗》《青年心理的發展》等;譯有《條件反射演講集》《心理學綱要》《心理學實驗方法》《犯罪及其矯正》等。

夏翔(1903年12月13日—1991年11月25日),字振鵬,原名德龍,江蘇丹陽人。我國早期著名田徑運動員、體育教育家。1926 年畢業于國立東南大學。曾代表我國參加 1923 年第六屆、1925 年第七屆、1927 年第八屆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並在第八屆運動會上創造中國的撐桿跳高紀錄。1933年至1941年任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講師。1941年赴美國春田學院學習,獲碩士學位;1943年至1945年,先後在衣阿華大學研究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進修。1946年回國後,一直任清華大學教授。1966年、1976年至1986 年任清華體育教研組(室)主任。曾任北京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中國游泳協會副主席、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等。1983 年被國家體委授予“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87年8月被國際田聯授予“國際田聯元老功勳”獎章和獎狀。著有《運動生理學》《田徑運動裁判法》等論著。

喬冠華(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曾用筆名喬木、於懷,江蘇鹽城人。政治家、外交家。1929年,16歲的喬冠華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1930 年轉入哲學系學習,在清華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書籍。1935 年入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抗戰爆發後,喬冠華回國從事新聞工作,以“喬木”等筆名,撰寫出大量説理透徹的時事政論。1939 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外交部國際新聞局局長、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外交部部長等。曾參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幾乎所有外交戰線上的重要談判、論戰,為新中國外交事業作出重要貢獻。著作有《國際述評集》《從慕尼黑到敦刻爾克》等。

夏震寰(1913年3月17日—2001年10月22日),浙江余姚人,教育家、水力學和泥沙運動學專家。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係,畢業後留校任教。1938 年考取留英公費生,1940 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學位,1943年獲美國衣阿華大學博士學位。1947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曾任土木系主任、水利系水力學教研組主任、水利工程系副系主任。長期從事水力學及泥沙運動力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20 世紀60年代初根據我國水利建設需要,研究水庫異重流、水庫泥沙及其他泥沙問題。參與組建清華大學泥沙研究室、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參與北京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工作。主辦多次全國高校水力學教師進修班、國內和國際泥沙研究培訓班,培養研究生數十名,為水力學、泥沙學培養大批專業人才。曾任教育部工科力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水力學組組長。著有《工程水力學》《現代水力學》《水庫泥沙》,參編《水力學》《高含沙水流運動》等。

葛庭燧(1913年5月3日—2000年4月29日),山東蓬萊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物理學家,國際滯彈性內耗研究領域創始人之一。1937 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後入燕京大學攻讀研究生。1941年赴美留學,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光譜實驗室、輻射實驗室及美國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工作。1949 年回國,1950 年至 1952 年任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2 年後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副院長和黨組成員,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等職。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7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主要進行金屬的內耗和力學性質的研究,實驗研究成果奠定了滯彈性內耗的基礎,國際上把他創制的研究內耗用的扭擺稱為“葛氏扭擺”,把他首次發現的晶粒間界內耗峰稱為“葛氏峰”。曾被邀為聯邦德國馬普學會金屬研究所物理所訪問教授,被法國大學部聘為法國里昂國家應用科學學院的客座教授,並當選法中交流學院通訊院士。著作有《聲發射》《全息照相與無損檢驗》《磁粉探傷基礎》等。

張維(1913年5月22日—2001年10月4日),北京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固體力學專家,高等工程教育家。1933 年畢業于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學院。1937 年考取第五屆中英庚款公費生,獲英國帝國理工學院 DIC 文憑;後赴柏林高等工業學校學習,獲博士學位。1946 年回國,先後受聘于同濟大學、北洋大學。1947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1952 年,任土木工程系主任。1957年,參加了由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清華舉辦的工程力學研究班培養工作。1958年任工程力學數學系第一任系主任。1956 年至1966年、1978年至1984年兩次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此外還擔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1983年兼任深圳大學首任校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0 年當選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作為中國工程院成立的六位發起人之一,1994 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等職。著有《殼體理論入門》,主編《殼體結構文匯》、世界力學名著譯叢等。


【責任編輯:劉楨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