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江蘇語文高考試題原作者試做考卷並分析

2023-12-03 11:25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訊  近來,網友無意在江蘇省2022年高考聯考試題中,發現以木齋老師《先秦文學演變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的內容作為試題,並引發討論。對此,木齋老師特此撰文對該部分試題進行了解讀分析。

我的作品進入到中學,此前有之,比如很久之前發表的文言文作品《新師説》,大概由於涉及當下的師生關係,引起了中學教育界的關注;但這些作品尚未涉及學術研究,深度涉及學術研究的,此篇尚為首次。

出題者可謂眼光獨具,下了一番功夫研究。高中生高考模擬試題涉及到如此深度的學術研究領域,可謂是教育革新報春的一枝花蕾。

我的研究,從先秦詩三百起源發生史歷程,一直到明清小説金瓶梅、紅樓夢作者破譯及其寫作史歷程,基本都是從全新的視角加以重寫文學史。

研究的歷程、探索的歷程固然艱難,但學術界接受的歷程更為艱難。

對於已經習慣於傳統文學史説法的人而言,思維已經成為定式,新的説法很難進入到固有的思維模式之中,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這一次江蘇省2022年高三畢業生高考模擬試題,以我的這一研究作為試題,讓我想起小平同志曾説的“要從娃娃抓起”,從根上接受創新的思維模式,中國的未來才有希望。

這套試題的四個選擇,則顯示出出題者對拙作的深度領會,以致于我這個原作者一開始也認為至少有三項似乎都不錯,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


請看其四個選擇題,我也來作為考生試答:以下為原題的第一部分:

材料一:

近些年,重寫文學史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門課題。木齋著《先秦文學演變史》是中國新文學史中特別的一部,該著作體現了邏輯思考與原始文獻新解讀的統一,因此能區別於眾多傳統的先秦文學史寫作,當然也有爭議和爭鳴。

文學源頭是先秦文學史書寫中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先秦文學一向被視為是零散的碎片,其源頭也眾説紛紜,文學史書寫中,或認為開端于神話,或以上古詩歌為首章,或認為文學起源於民間,或以為文學起源於勞動。木教授注意到這些説法的邏輯矛盾:“在理論上,詩歌被視為中國文學最早的體裁;而實際的文學史寫作,往往是以神話為開篇。”木教授在辨析中,否定了文學起源於神話説,他指出:“當下文學史以神話作為開端,主要是採用《山海經》《淮南子》等後來之文獻,是以寫作題材所顯示的所謂遠古內容替代了寫作時間,是以想像替代了中國文學史發生的時間次序。其中少量認為出自《詩經》雅頌的關於禹的部分,出自《尚書·百刑》(成于西周)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辭《天問》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説明中國文學最早的題材是神話故事。”他進一步指出,“不論是詩歌早于散文之説,還是神話為中國文學之起源的説法,都主要是基於意識形態的推斷,這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誤區。”不得不説,這一觀點頗具有震撼力。但若仔細研讀其中的邏輯思考過程,又覺得結論的得出是自然而然的。

在《詩經》的演變論述中,木教授顛覆了傳統以風、雅、頌為産生次序的説法,認為《詩經》演變史當為“《周頌》一《大雅》一《小雅》—十五《國風》”,指出“詩六義”也是一個歷時性演變的結果。他探討了先秦詩歌與《詩經》之間的關係,認為詩三百是兩周禮樂制度的産物,伴隨禮樂制度的興起而興起,伴隨禮樂制度的衰亡而表亡,“王者跡息而詩亡”,換言之,兩周詩歌的寫作史,即為詩經寫作演變史。這一觀點與“採詩説”“刪詩説”等觀點截然不同,給學界帶來全新的視角。《先秦文學演變史》以西周禮樂制度變革作為歷史文化背景,以甲骨文向竹簡文變革作為文字載體背景,首次闡發《詩經》的産生緣起及其寫作史演變歷程,被著名詩經研究學者劉毓慶先生稱之為“學術史之第一部詩經寫作史”。《先秦文學演變史》還解析了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變次序,確認了老子及《老子》一書的産生時間,被有些學者評為是中國學術史意義上的第一部先秦文學演變史。

既然是論述先秦文學的演變史,就要涉及到文學史的分期問題。先秦詩歌的演變歷程,即為詩三百的演變歷程。木教授從詩歌與散文的關係角度,將先秦文學分為三個時期:從甲骨文到《尚書》的出現,可以視為先秦文學的第一階段,即先秦文學的濫觴時期;從西周早期的“詩”出現,則可以視為是先秦文學演變歷程的完整展現,此為先秦文學的第二階段;以孔子作《春秋》為界碑,則開始了從詩歌向散文回歸的階段,也就是先秦文學的第三階段。貫穿這一演變歷程的核心觀點,也同樣體現在他的其他論述中,如《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及《曹植甄後傳》等相關論著。詩歌的演變之外,散文的演變史如何呢?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學史中的散文史寫作是淩亂的,因此他將先秦諸子的産生次序進行了新的闡説,認為儒、墨、道、法應為先秦哲學的産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歷史演進歷程。

(摘編自劉宏輝《先秦文學史的重塑》)


材料二:

《先秦文學演變史》一書文史並重,視域寬闊。作為一部新穎的文學史著作,需要具備充足的文學史料與突出的文學史識,作者木齋自然有所考慮,強調需將文學史“視為一個前後聯繫的有機的整體,而非孤立的、靜止的、局部的、片段的總和”,並致力於探究“文學史的起源、演變的歷時性關係”。先秦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有著比後代文學更寬廣的內容範圍,體現出文史哲融為一體的綜合形態,如中國文學最早的經典是“六經”,所以研究者不能不涉及此時期的經學、史學、哲學的研究。文史並重,如木齋致力於梳理《詩經》中《風》、《雅》、《頌》三類作品的寫作年代與演變歷程,或排定先秦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發展次序,主張《老子》一書應晚于《論語》、《孟子》,而早于《莊子》等,並對此進行了相關的考釋、論證,勇於提出新説。視域寬闊,如書中論及“甲骨文”、“金文”時,關注到書寫工具、載體對於散文寫作的制約與影響;第二章《周公制禮作樂與先秦文學的發軔》,從重大的政治制度變革、文化史變革的歷史背景,探討其對先秦文學的催化作用,並肯定《詩經》是兩周禮儀制度的産物等,這些都是頗具特色的視角。

(摘編自王瑞芳《先秦詩文演變的新探索》)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先秦文學的源頭眾説紛紜,木齋注意到這些説法的邏輯矛盾,他否定了文學起源於神話説,但也未能給出明確答案。

B.以寫作題材所顯示的所謂遠古內容替代寫作時間,以想像替代中國文學史發生的時間次序,木齋認為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C.木齋對風雅頌的重新排序,完全否定了傳統的“採詩説”“刪詩説”等觀點,獲得著名詩經研究學者劉毓慶先生的肯定。

D.從甲骨文到《尚書》的出現,可以視為先秦文學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以散文為主,諸子散文是其直接繼承者。

從開篇的綜述到材料的選擇,都顯示了出題者對相關材料進行過深度研究,並具備了深度理解的同情,更為難能可貴的,體現在四項選擇答案,四者之間,僅有細微的差別。

其一的錯誤在於最後一句“但也未能給出明確答案”——從其綜述和引述來看,顯然給出來了新的説法和答案;

其三,基本都吻合於原作及劉毓慶院長的評價,但只有一個詞語過於絕對,即“完全否定”,從綜述和引述材料,看不出原作完全否定舊説;

其四,“從甲骨文到《尚書》的出現,可以視為先秦文學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以散文為主,諸子散文是其直接繼承者”諸子散文並非第一階段的作品,也非直接繼承者,主要錯誤在於“直接繼承”。

既然此三個選擇都不對,僅有B的選擇完全正確:“以寫作題材所顯示的所謂遠古內容替代寫作時間,以想像替代中國文學史發生的時間次序,木齋認為這是不符合邏輯的。”這一點,也可從題目的綜述和引述中獲得驗證。

再接續看隨後的兩道題目,也很有趣: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閱讀木齋的《先秦文學演變史》,能夠讓人們換一個角度重新認識先秦文學史,對其有爭議與爭鳴也是必然的。

B.出自《尚書·百刑》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辭《天問》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證明神話是文學源頭。

C.木齋的《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及《曹植甄後傳》等論著,也是專門研究先秦文學史演變歷程的論著。

D.要想寫好文學史,就要將文學史看成前後聯繫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局部的、片段的總和”。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於先秦文學史研究範疇的一項是(3分)

A.《莊子》成書研究 B.《孟子譯注》研究

C.《詩經》年份研究 D.《左傳》作者研究

4.兩則材料在論證時都引用木齋“先秦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變次序”的説法,論證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後三道題也都顯示出來出題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以及對我系列研究全面深度的掌握。至於題目的解答,就不必一一分析了。

今年新近出版的《唐五代文學源流史》、《白居易與中晚唐文學思潮》兩部專著,我分外喜愛。這裡也介紹一下:

特別是唐五代這一本書,可謂是意外的驚喜,我把李白、杜甫、王維、高適、孟浩然、韓愈、李商隱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寫出了他們之所以不同於他人的原因,寫出了各自的生命流程和詩風形成歷程,對於中學生和大學生應該有參考價值。

希望今後這一些研究也能進入到高中生的教學範疇。

最後,補充説明一下,2022年世界書局出版了拙作《唐前文學源流史》,在先秦文學演變史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闡述了唐代之前文學史的源流關係。

2023年則陸續出版《唐五代文學源流史》、《兩宋文學源流史》和《紅樓夢金瓶梅作者研究》,其中後兩部書將在年底之前出版問世,歡迎各位有心人關注。

【責任編輯:王瑞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