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潮頭觀瀾|上海科技創新的“閃亮名片”

2023-12-01 11:38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11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調研時,來到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現場,了解上海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C919大型客機、國産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我國首臺獲准上市的國産質子治療系統、世界首臺2米PET-CT分子影像設備、通用人形機器人GR-1……

走進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的未來公園,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在此展出,一大批各具特色、亮點紛呈的展品熠熠生輝。這些上海科技創新的“閃亮名片”,充分彰顯著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以科技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與擔當。  

  這是展覽現場圖片合集。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方喆 攝

C919大型客機

這是2023年5月28日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停機坪拍攝的C919大型客機。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C919大型客機是我國首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噴氣式幹線客機,于2007年立項,2017年首飛,2022年9月完成全部適航審定工作後獲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

C919的全稱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製造商中國商飛公司的英文名稱簡寫。立項、下線,首飛、取證,交付、首航……C919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工程,凝聚了國內最優秀的設計人才和工程人才。

國産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

這是2023年6月6日拍攝的國産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大型郵輪與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航空母艦並稱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設計、建造難度極高,是體現一個國家工業實力和科技水準的標誌性工程。

國産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由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歷經八年科研攻關、五年設計建造,總噸位13.55萬噸,長323.6米,寬37.2米,最大高度72.2米;船上有客房2125間,可容納乘客5246人,配置高達16層、面積4萬平方米的生活娛樂公共區域……猶如一座“海上現代化城市”。

2023年11月4日,我國國産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將於2024年1月1日開啟商業首航。

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

這是2022年11月3日在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完成轉位的模擬圖像。新華社發(孫豐曉 攝)

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由位於上海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是中國空間站第三個艙段,是第二個科學實驗艙。

夢天實驗艙包括工作艙、貨物氣閘艙、載荷艙、資源艙四個艙段,艙體結構採用了獨特的“套娃式”設計;艙體全長17.88米,直徑4.2米,發射品質約23噸,是中國目前最大、發射品質最重的單體航太飛行器。

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

2023年9月10日12時3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四十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王曉虎 攝)

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同樣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是我國首型固體捆綁中型運載火箭,首次實現了我國運載火箭領域固、液發動機的“跨界合作”,是更高效、更經濟、更快速的“混動火箭”。

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全箭總長約50米,全箭起飛品質約530噸,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于4噸,實現了我國運載火箭固體捆綁等一系列技術新突破,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首臺國産質子治療系統

  這是質子治療系統的治療室內景。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2022年9月26日,國家藥監局批准上海艾普強粒子設備有限公司生産的“質子治療系統”創新産品註冊申請。這是我國首臺獲准上市的國産質子治療系統,標誌著我國高端醫療器械裝備國産化又邁出重要一步。

質子治療系統的國産化之路經歷過長期探索。從2012年立項到獲批上市,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上海艾普強粒子設備有限公司、瑞金醫院及相關廠家攜手促進産、學、研、醫協作發展,堪稱“十年磨一劍”。

世界首臺2米PET-CT分子影像設備

這是世界首臺2米PET-CT分子影像設備。(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這是世界首臺2米PET-CT分子影像設備,是全球分子影像領域的尖端産品,由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

2米PET-CT分子影像設備相較傳統設備,其靈敏度提升近40倍,數十秒即可實現全身極速成像,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用肉眼觀測到藥物在全身流動、擴散及代謝全過程,為癌症精準診療、腦科學研究、新藥開發開啟更多可能。

通用人形機器人GR-1

  這是通用人形機器人GR-1。(上海傅利葉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供圖)

通用人形機器人GR-1由上海傅利葉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是可以商業化量産的人形機器人。GR-1擁有高度倣生的軀幹構型和擬人化的運動控制,全身最多達54個自由度。憑藉多年核心技術積累,具備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穩健上下坡、抗衝擊干擾等運動功能。

從專用走到通用是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通用機器人”的概念就是一台機器人可以實現不同場景的任務。

當前,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從“建框架”邁向“強功能”的新階段,未來將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地為主線,不斷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聚力加強基礎研究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記者:胡喆、周琳、董雪、丁汀、張建松

視覺|編輯:楊文榮、包昱涵

新華社國內部、上海分社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楊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