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接力30載 實現“植物保護自己”助力農業綠色發展[組圖]
中國網煙臺10月28日訊 (記者 王瑞芳 劉楨珂)
益生菌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人和動物體內的一類有益微生物。
而植物有益生菌麼?
如果有,那麼植物的益生菌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10月27號,在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現代農業與食品賽道比賽現場,來自雲南農業大學的何鵬搏博士後給了答案,提出了作物病蟲害綠色解決方案。
何鵬搏(右)、何鵬搏的父親何月秋(中)、何鵬搏妻子(左)一家人,30載兩代人接力,讓“植物保護自己”成為現實。
何鵬搏與他的團隊,在認清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優缺點的研究基礎上,從植物本身提取出有益的內生菌,用於防控作物病蟲害。
依靠雲南省微生物資源多樣性,何鵬搏與他的團隊顛覆性地獨創了“以植物有益內生菌構建綠色屏障”理論,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研究體系,創新研發了全新的産品體系,並在田間應用時再次開拓性地獨創了“微生物菌糧”理論,將有益微生物大量養殖在田間,形成了強大的保護網來抵禦病蟲害對植物造成的威脅,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化學農藥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時更好地解決了化學農藥能解決的問題,實現“植物自己來保護自己”的綠色可迴圈模式。
據了解,這種通過植物內生菌構建綠色屏障在現代農業上的應用,在經過多年的農田實踐檢驗,以及多年的市場檢驗,防治有效率可達80%以上。目前,在防控柑橘黃龍病、十字花科根腫病及植物病毒病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創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次實驗的最終結果。
這項研究已持續了近30年,歷經兩代科學家的賡續接力得以完成。
作為前一輩的農業科學家,何鵬搏的父親何月秋教授從1996年就開始了對植物內生菌的初步篩選工作。他1999年被雲南省政府引入到雲南工作時,整個雲南都沒有一家生物農藥實驗室。2000年的時候,何月秋懷著對微生物綠色防控的摯愛,組建了雲南農業大學微生物農藥實驗室,到目前共分離保藏了具有防病、控蟲和促生長的植物內生潛力芽孢桿菌8000多株。這成為何鵬搏與他的團隊研究植物內生菌防控的基礎。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何鵬搏從大學一年級就進入實驗室學習摸索,後來接力父親的研究,帶領團隊對植物內生菌進行了更深入的應用研究,開發了一系列微生物菌劑産品,經過8年的沉澱後,將相關成果應用於田間,推向市場。
何鵬搏説:“可以説我和現在的團隊是站在父輩的肩膀上,才將“植物保護自己”這一理想得以實現。”
讓已經習慣打農藥的農戶接受“植物自己保護自己”的新技術,過程並不順利,何鵬搏回想第一次在雲南尋找柑橘黃龍病實驗地的時候,很多農戶對這項新技術並不信任,因為在當時,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認為柑橘黃龍病無藥可醫。在此之前防治黃龍病的辦法就是三板斧(殺木虱、栽健苗、砍病樹),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浪費。
經過商討,項目團隊提出為願意採納的農戶提供免費防治,並保證一旦防治失敗,將賠償相應損失。這對於一個剛起步的團隊來説所要承擔的風險壓力很大。
頂著壓力,他們終於在大理賓川賓居農場找到了第一位願意配合的沃柑種植戶,當時在她的10畝果園中,大部分都出現了黃龍病症狀。經過實地考察後,團隊提出了應用方案。經過一年的努力,黃化的黃龍病樹成功轉綠,並於當年挂果。良好的成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起來。
圖片中為同一株樹,由黃龍病到健康的變化過程。從左至右分別為:2020年2月20日、2020年3月26日、2021年3月28日、2021年6月27日的沃柑植株形態特徵。
可以明顯看出,果樹逐漸旺盛的生長態勢。
從2015年發現能有效防控黃龍病的內生菌株至今,“植物自己保護自己”的項目理念得到了來自民間和官方的認可。經過多輪篩選與比拼,在美麗的金秋10月,何鵬搏代表團隊來到山東省煙臺市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的賽場。
何鵬搏表示:“很開心參與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參加比賽有機會與很多專家學者一起學習、討論,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在參賽期間,不僅有機會與多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廣泛的交流,這種摒棄對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依賴讓“植物自己保護自己”的綠色可持續項目也獲得了相關企業的青睞。
10月26號,在大賽簽約區,何鵬搏代表雲南農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相關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
在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的比賽現場,這個來自七彩雲南“植物自己保護自己”的項目吸引了多位專家的注意。
在總決賽比賽現場,經過項目展示環節後,進入到選手答辯環節,裁判們對於“植物保護植物”的興趣濃厚,提出了很多問題,團隊成員與何鵬搏一起上臺完成了最後的比賽答辯。何鵬搏對於自己在本次大賽上的表現和所取得的成績很滿意。他希望通過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的契機,能夠與更多的企業合作,並借助企業銷售渠道讓“植物保護植物”的科研成果惠及農業産業和廣大農産品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