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用精準數據護航回家路,在數字跳躍中與祖國一起脈動

2023-06-02 22:11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廣袤的巴丹吉林沙漠上,蔚藍的天空發出耀眼的光,東風著陸場各系統準備就緒,全國人民舉目盼望,期待著那頂紅白降落傘再次平安順利地降落在東風著陸場。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中心數據處理大廳裏,電腦螢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不斷跳躍,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過程中所有的相關數據都會傳到這裡,經由這裡把大量源碼數據實時處理後,轉化成可讀數據第一時間提供給相關參試點。

數據團隊

剛擔任過神舟十六號數據處理主任工程師的陳鋒目光專注,他在眾多螢幕間來回查看數據處理狀態,為接下來的神舟十五號返回任務繼續忙碌在東風中心。

多年來,東風中心堅持“軟體自研”,向工具要效率,不斷提高處數據理速度和精度,數據處理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托舉衛星飛往浩瀚宇宙,迎接飛船安全返回地球,成了陳鋒忙碌而又尋常的日子。

載人航太發射場肩負航太器飛行試驗數據測量與處理職能,飛行狀態是否正常、火箭飛船各系統是否出現異樣、任務成功還是失利,都要靠數據來判定。

“航太是萬人一桿槍的偉大事業,我們的職責就是確保每一個數據及時、準確地被處理。”陳鋒説,每次大型航太任務前,他和同事們近兩個月前就要開始進行相關工作,團隊成員幾乎每天都呆在東風中心。

陳東升和同事在保障任務中

“數據處理是一項枯燥的工作,要把枯燥的事情做好,需要的不是盡力而為,而是全力以赴。”神舟十五號返回任務的東風中心軟體主任工程師陳東升2005年來到中心,在連續波終端機崗位工作了三年後轉到外測數據處理崗位,從此數據處理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東風中心的指顯頁面上,顯示的參數數據多是由數據中心處理後上傳顯示的,由於任務數據量巨大,幾十萬條數據量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處理完,數據處理團隊每次任務前都需要做大量的事前配置、測試和準備工作。

20世紀60年代初期,遙測數據資訊記錄介質為膠片磁帶,通過手搖電腦半自動處理,一次任務約需2到3個月的處理時間,後來逐漸過渡為硬碟或光碟,這個週期縮減到了10到30天。2010年後,隨著遙測技術迅猛發展,數據處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達到了關鍵參數5分鐘準實時處理。

數據團隊

“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一直朝著祖國需要的方向前進,用數據的速度和精度,助力我們的航太速度不斷刷新新高度。”遙測數據處理科技人員于長海説。

神舟十五號返回在即,東風中心全體人員將以頂格的標準、滿格的狀態、備戰的姿態,堅持向上限看齊、用數據説話、跟自己較勁,想明白再幹,在跳動的數字間守護著每一次航太員勝利凱旋,用一次次圓滿成功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職責,為祖國脈動著最熾熱的心跳。

(文/楊子凡 楊振華 圖/李陽

【責任編輯:楊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