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我是黨員|脫貧攻堅一線黨支部書記 脫貧路上的帶頭人[組圖]

2021-05-28 17:05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5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黨支部書記結合“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主題和記者見面交流。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汝集鎮朱集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劉雙燕。 楊楠 攝


劉雙燕:九年扶貧路上的鏗鏘玫瑰


劉雙燕是國家稅務總局亳州市稅務局派出到利辛縣汝集鎮朱集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作為扶貧戰線的普通一員,劉雙燕從2012年開始駐村,已經連續9年擔任貧困村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9年來,朱集村一直在加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産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村民産業也已經由“小散差”變得初具規模,朱集村由以前的貧困村變成安徽的“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點。

擺脫貧困是中國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夢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劉雙燕親身參與見證這一偉大的壯舉,在她看來這是足以驕傲一生的事情。在駐村之前,劉雙燕一直從事稅收工作,從來就沒有在農村工作生活過。剛到村裏面的時候,村裏的産業發展滯後,個別群眾的內生動力也不足,很多群眾對她這個城裏來的第一書記産生了質疑。是組織和家人的全力支援,以及前輩們的關心指導,幫劉雙燕建立了駐村幫扶戰勝困難的信心。這些年劉雙燕積極爭取資金,完善村裏的基礎設施,逐戶走訪鄉親們,與他們坐下來拉家常,幫他們想辦法、出主意,慢慢地鄉親們也就接受了這個城裏來的第一書記。

劉雙燕的努力沒有白費,幾年的苦幹實幹增強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動力,調動了他們發展內生動力的積極性。如今,村裏的産業發展已經非常興旺,村班子一直在積極研究致富項目,鄉親們也跟著出主意、想辦法,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裏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對於劉雙燕這9年的駐村扶貧,家人給了她莫大的支援和理解。劉雙燕的媽媽曾經在她下鄉駐村時説,你選擇去了農村,就別怕吃苦,踏踏實實地在農村待下去,為老百姓做點實事。有一天當你從這個村子離開的時候,不要讓老百姓去戳你的脊梁骨説你是來混日子的。劉雙燕也一直牢記媽媽的話,可以説,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援給了她無窮的力量,讓劉雙燕一直堅持走到了今天。

作為一名第一書記,對於劉雙燕來説,如何贏得鄉親們的信任和支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些年的發展讓體會到,你跟群眾有多親,群眾就跟你有多近。通過這九年的扶貧,現在鄉親們都把劉雙燕當自家閨女,在劉雙燕遇到一些家庭困難的時候,在劉雙燕猶豫徬徨的時候,也是鄉親們的支援鼓勵和關心,讓她一直堅持走到了今天。一路走來,劉雙燕也越來越感覺到,不是朱集村離不開她,是她越來越離不開村裏這些可敬可愛的鄉親們。

劉雙燕看來,脫貧攻堅是一場偉大的戰役,每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衝鋒在一線的戰士。駐村第一書記要做好黨建的指導員,還要做好産業發展的戰鬥員,更要做好貧困群眾的服務員。第一書記要以黨建作引領,激勵村幹部擔當作為;要找準産業的突破口,積極協調産業發展,為民辦實事,解決貧困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援,團結起來致富,戰勝貧困。

九年的堅守,支撐劉雙燕的是心中的那份信仰和為民奉獻的初心、使命。當時,劉雙燕響應黨的號召,就是想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脫貧攻堅、為貧困群眾去做點實事。在劉雙燕心目中,未來的朱集村是一個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美好新農村,它産業興旺、藍天碧水、鳥語花香,老百姓精神煥發,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這是劉雙燕心目中朱集村的美好樣貌,也是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縮影。

圖為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相林。 楊楠 攝


毛相林:絕壁上鑿出脫貧“天路”


今年62歲的毛相林來自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是下莊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也是一名29年黨齡的黨員。

下莊村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四週高山絕壁合圍,以前外出只有一條盤旋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1997年,擔任老下莊村支書的毛相林帶領村民靠自己的雙手向絕壁挑戰,動員起全村修一條“天路”。修路缺乏資金,於是經過村黨支部集體研究,由黨支部和共産黨員帶頭,動員全村村民投資了4000多元,毛相林也以個人名義在信用社貸了兩萬元錢,購買了修路物資,開始向懸崖絕壁宣戰。

面對高山絕壁,修路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不幸的是,不到兩年時間,村裏就犧牲了2位年輕人。年輕人黃會元在外面打工,是毛相林寫信把他叫回來的,但只修了8個月路,他就獻出了生命。在那一刻,毛相林也動搖了,在黃會元的靈堂前,毛相林問大家,同意修路的請舉手。這時,黃會元的父親,72歲的黃益坤站出來説,我們的路已經修了一半了,我們下莊人是幾百人困在這裡,只要大家努力,哪怕我兒子死了,也是為子孫造福。這一刻,鄉親們舉起了雙手,“修,必須修!”這舉出了下莊人不怕犧牲、敢於向懸崖挑戰的精神。

幾年裏,村民們用最原始的黃石在空中擋、在壁上扒,用鋼釬、鐵錘鑿,用兩腳蹬,歷經7年時間,終於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長達8公里的“天路”。毛相林和村民們在絕壁上鑿出了天路,也見證了新時代的“愚公精神”。

攻克了難關,路修通了,毛相林還要想著老百姓怎麼過好日子,下莊村曾經也發展過很多産業,種過大木漆,養過山羊,這些都失敗了,但是老百姓並沒有責怪毛相林。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後,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縣裏面又派來了技術專家,評估之後認為下莊適合種柑橘、西瓜、桃子、脆梨,於是毛相林組織村民種植。近幾年來,下莊村的柑橘産業紅紅火火,甘甜的西瓜也賣得很好,老百姓的日子過得紅火起來了。村民們用15年時間探索經濟的發展,發展産業,産出了種植了西瓜、柑橘、桃子、脆梨的“三色”經濟。

2015年,下莊村整村脫貧了。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村民們也遇到了很多人的關懷,脫貧攻堅的第一書記是個大學生,為下莊村指明瞭方向,帶領村民解決了很多難題,也幫助了很多困難戶,帶來了經濟來源。近幾年來,下莊村變化很大,過去是發展産業,現在第三産業結構是發展生態旅遊,搞好鄉村振興,這種發展變化也切實給老百姓帶來了許多經濟收入。現在村民們不但經濟增收了,老百姓也發家致富了,都住上了洋房,也在城裏買上了小樓房。

今年2月25日,毛相林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他是第一個上臺領獎的。習近平總書記對毛相林説,加油幹,把下莊建設好、發展好。在毛相林看來,這份榮譽不是一個人的,是全國千千萬萬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有了總書記的囑咐,毛相林也備受鼓舞,時刻牢記共産黨員身份,為老百姓謀福利、求發展。

近年來,下莊村發展了很多産業,目前已經發展了三戶農家樂,還有三戶也即將申請,目前村裏可以迎接外界客人200多人,正在走向更加美好的文明富裕幸福路。

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達維鎮冒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望慧。 楊楠 攝


陳望慧:大山裏的“玫瑰姐姐”


陳望慧是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達維鎮冒水村的村支部書記。在冒水村,80%都是藏族,以前大家種馬鈴薯、豌豆、小麥。2010年,陳望慧當了村主任之後,便開始帶領大家種植玫瑰,陳望慧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玫瑰姐姐”。以前,冒水村是貧困村,現在冒水村家家戶戶都是萬元戶,如今“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了小金縣全縣13個鄉鎮46個村、31個貧困村1200戶貧困戶、470戶的殘疾人、老百姓種植玫瑰,這裡的玫瑰是全世界海拔最高、花期最長的玫瑰,也是唯一不打農藥、用農家肥的玫瑰。

在2011年,陳望慧考察了8個省,2012年,她把8個省的玫瑰品種引進到小金種植。觀察品種之後,最終選擇了小金高原玫瑰,如今,這裡種植玫瑰13200多畝。冒水村的玫瑰基地是國內高原玫瑰最大的基地,現在季節性用工200多人,種玫瑰的有2萬多人,公司加工生産20多種産品。這裡的玫瑰取名為“金山玫瑰”,金是夾金山的金、小金縣的金,好多年輕人出去打工,土地也閒置了,如今荒山變金山,就取了“金山玫瑰”這個名字。

玫瑰要三分栽、七分灌,起初村民種植的時候缺乏管理,因此成活率很低。在種了6年之後,陳望慧發現了這個問題,再次給村民送上玫瑰的時候,陳望慧就把收花的玫瑰價錢提高50%,村民積極性就起來了。在種植期間,陳望慧把自己的房子賣掉,為大家發放種苗。以前是求大家種,現在村民種植玫瑰的收入很高,大家都爭著種。

讓陳望慧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吃了10多年低保的村民。這位村民自己是三級殘疾,老婆也有風濕病,家有4畝地,種了玫瑰之後,2017年這位村民收入3000多元,2018年的時候玫瑰賣了3萬多元。通過種植玫瑰,這5年來,這位村民家裏存摺上有了20多萬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位村民説,以前因為自己殘疾,要靠國家、政府支援,要、等、靠;現在自己要加油幹,感覺政策特別好,是黨給了我們好政策,讓我們脫貧致富,過上了好日子。

冒水村所在的夾金山是當年紅軍長征過的大雪山,從小,陳望慧就聽父母講紅軍長征的故事,這種精神也刻在了骨子裏面。如今,村民們把這種精神和脫貧攻堅結合在一起,不怕困難,就沒有翻不過的大雪山,也沒有趟不過去的河。大家團結一致,集中智慧,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奮力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

作為一名共産黨員,陳望慧要求村裏的黨員、村幹部以身作則。在她看來,一個村的發展要靠村幹部領導大家齊心協力。她用幾句話來約束村幹部和黨員:要有責任心;要有敢擔當的態度,在大事面前不能退縮,因為黨員是老百姓的主心骨;還要有誠心,不管再小的事情,答應了老百姓就要辦到,因為老百姓的事情無小事;還要有包容心,老百姓是親人、是家人。只要有這樣的心態,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幹好。

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大灣鎮海嘎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楊波。 楊楠 攝


楊波:駐村11年 從青年小夥成為老書記


楊波是來自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大灣鎮海嘎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0年,楊波主動向組織申請前往海拔2400米的海嘎村駐村,這一堅守就是11年。這段披荊斬棘戰貧困的經歷,也成為了楊波青春歲月中難忘的經歷。在這其間,有5次可以申請回去的機會,但楊波最終還是選擇留了下來。

海嘎村曾經是國家一類貧困村,是貴州省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惡劣的村。“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這就是海嘎當時的真實寫照。在11年的時間裏,楊波從28歲的青年小夥成為了39歲的中年人,也從駐村伊始的門外漢變成熟悉農村工作的老書記。在全村黨員和群眾艱辛的付出和努力下,海嘎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遍地茅草房,變成了現在家家戶戶住“洋房”,村民們也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殖業,開設農家樂和鄉村旅館。2020年,海嘎村的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1600元,增長到了2020年的1萬多元,現在的海嘎村儼然已經成為了讓城裏人嚮往的“花園村落”。

讓楊波感觸最深的,是群眾思想的轉變。楊波認為,駐村幹部最主要的還是要到群眾中間去,要團結帶領好群眾,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楊波記得11年前,自己去海嘎駐村的時候,村裏面全是泥巴路,他組織召開會議,召集村民籌集資金進行修路,但是還是有群眾不理解、不支援。這也讓楊波深刻懂得了一個道理:扶貧必須要扶志,於是楊波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去做群眾的工作,為群眾講道理。在當時,楊波籌集到了3.8萬元的資金,但這只夠購買材料費,也請不起施工隊,村民們就通過自己投工投勞,修通了一條700米長的硬化路,楊波也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海嘎村地處高寒山區,土地貧瘠,以前發展的養蜂、苦蕎等産業效果都不太好,楊波又因地制宜,積極去尋找適合海嘎村的發展道路。楊波積極諮詢政策,多方調研,因地制宜引進了食用菌、大球蓋菇種植,還依靠韭菜坪4A級景區的開發,鼓勵和支援群眾去發展鄉村農家樂,建鄉村旅館。通過多年的發展和異地置業,楊波把産業引下山進行入股分紅,也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一把脫貧致富金鑰匙。

楊波介紹,海嘎村現在村支“兩委”幹部平均年齡是32歲,支書是32歲,主任也是32歲。楊波剛去到海嘎村的時候,全村沒有一個人懂電腦,但現在全村所有的村組幹部都懂電腦,這也通過堅強的組織帶動了村民致富。”在駐村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真正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一定要貼心,對工作一定要走心“,楊波説。

作為新時代的共産黨員,在楊波看來,自己雖然沒有像先輩那樣經歷過戰火的洗禮,沒有經歷過生死的考驗,但是也經歷了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事實也證明,新時代的黨員完全可以勝任新時代的社會擔當和歷史使命。楊波也有幸經歷和參與到脫貧攻堅的歷史壯舉中。”8年的脫貧攻堅戰,我們全國有1800多名戰友,貴州有209名戰友犧牲在了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所以説我們無愧於歷史,無愧於黨的培養,我們這一生感到非常的光榮“,楊波説。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後續産業專業合作社黨委書記胡中山。 楊楠 攝


胡中山:黃花灘上的領路人


今年59歲的胡中山來自甘肅省武威市,現任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後續産業專業合作社黨委書記。25年來,他帶領群眾走出大山,到黃花灘移民區謀求新發展,過上新生活,徹底“拔窮根”。

胡中山還記得,過去自己住在井泉鄉夾山嶺村的高深山區,那裏條件艱苦,群眾走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在黨的扶貧政策扶持下,胡中山帶領黃花灘村的老百姓搬遷到了古浪縣北部沙漠邊緣的黃花灘鎮黃花灘村。搬下去以後,組織老百姓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把周邊的群眾緊緊擰在了一起,發展養殖業、種植業。黃花灘村探索了抱團發展模式,摸出了“互幫互助同致富、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奮鬥目標,成立“黨組織+專業合作社+農民”的産業鏈組織,並成立專業合作社,下面有8個分社、32個專業合作。近幾年,古浪縣走出了生態移民、易地扶貧、群眾致富、生態治理共贏的扶貧開發新路子,老百姓也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在移民搬遷的過程中,很多事情都讓胡中山印象深刻。有部分群眾不想搬遷,在黨組織的引領下,村幹部們給村民做工作、做動員,有好多群眾下不去灘,胡中山就給老百姓打了一萬元的欠條:老百姓下去發展不起來,砸鍋賣鐵也要把老百姓的錢還上,這也給村民們吃了“定心丸”,很多人搬遷到了黃花灘鎮黃花灘村。搬遷之後,胡中山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通過搞養殖、搞發展,發展到黃花灘村養殖牛羊將近17萬隻。”我感到驕傲,老百姓富了,這就是我們作出的成績“,胡中山很欣慰。



【責任編輯:倫曉璇】
返回頂部